搜索
查看: 123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淤白村嘣嘣戏已有75年历史 戏剧活化石后继乏人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6:0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淤白村嘣嘣戏已有75年历史 戏剧活化石后继乏人来源:千龙网

   在门头沟雁翅镇淤白村村委会的院落里,10几位嘣嘣戏老艺人正在排练传统剧目《秦雪梅吊孝》,清脆的锣鼓点,色彩鲜艳的服装,诙谐的戏剧台词,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唱腔,吸引了不少村民来观看。村里的戏班正在为中秋节的演出精心准备着。
  创建于民国初年的淤白嘣嘣戏被称为“活化石”

  雁翅镇淤白村的嘣嘣戏班“义和班”从民国初年成立戏班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了,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至今,是门头沟区较有代表性的小戏种,现已被列入门头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向很多文化遗产一样,如今的淤白村嘣嘣戏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嘣嘣戏这一古老戏种,将继续存在下去,还是像下苇甸村有着300年历史的皮影戏一样最后失传,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据记载,淤白村的嘣嘣戏戏班儿创建于1932年,教师有海淀的丁德禄、钮永福和一位山东的宫师傅。第一代演员17人都已故去。1943年招收了第二代演员11人,以后又陆续吸收了村里一些爱好者参加。该剧种很受乡亲们的喜爱,他的韵味优美,吐字清楚。举目多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憎分明、弘扬正义、鞭打邪恶的故事,如刘公案中的《铡黄爱玉》、《孙继皋卖水》、《刘云打母》等。过去每逢过节和求雨许愿,总要唱上几天,还曾到外地唱戏。

  在於白村村委会,嘣嘣戏“义和班”的第二代传人,71岁的老班主白兆远向记者介绍说,嘣嘣戏是由河北唐山莲花落和东北二人转等民间曲艺戏种发展而来,是西路评剧的前身,属于北京评剧范畴的原生状态。

  “嘣嘣戏原来叫“半班戏”演出时家当少,唱戏不用搭棚,大戏院不叫唱,都是走街串村演出。戏班成立后曾经到昌平、怀来、延庆、河北、内蒙等地演出。”白兆远介绍道。

  白兆远老人打从10几岁起就跟着村里的第一代老艺人学戏,那时是1951年,他主要学习文武场和吹打拉唱,在《后娘打子》、《杀子报》中的青衣、小生都演过。

  在白兆远印象中,学戏时戏班里所有的师傅都教过他,跟谁都学,有的戏则是自己慢慢听会的。“那时戏班里连师傅带徒弟加起来有30多人,都是淤白本村人,戏班能唱好几十出戏,上世纪50年代戏班还曾出村到斋堂、太子墓、泗家水等村演出。”

  戏班10多人曾被日本兵抓入大狱

  今年76岁的鼓师康宝如为记者讲述了一个他亲身经历过的事,那是日本侵华时戏班在怀来农村演出,自己和10几个人被日本人抓进大牢的经历,说明过去戏班的悲惨境遇。

  那时康宝如才12岁,跟唱花旦的白兆远的父亲等老前辈去河北怀来演出。那是个村请戏班唱戏给10多块大洋,戏班要连续唱上三天三夜,勉强糊口。

  一天白天,戏班在怀来某村正在唱戏,突然戏台下面的人打起架来了,10多个人打一个人。后来戏班的人询问得知,被打的是一个日本特务,也就是汉奸,老百姓恨汉奸啊!到晚上演出结束,戏班的人正在吃晚饭时,大批的日本兵和伪军来到村里,见到戏班的人就搜身,14个人都被五花大绑连夜押到怀来县城,关进监狱。

  后来戏班的人才知道,日本汉奸挨了群众的打,跑到日本人那里给戏班告了黑状,说戏班是八路军的宣传队,戏班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手枪呢!戏班的人在日本人的监狱里受尽折磨,挨打受气,最后也没问出个啥,也没搜出手枪,12天后只好放人,令人高兴的事,那个告密的汉奸因为谎报军情被日本人绑了起来。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唱戏的人生活悲惨呢,混口饭吃多不容易啊!活下来也算命大了”康宝如老人有些激动的手比划着说道。

  上世纪50年代嘣嘣戏曾在当地很繁荣

  据白兆远老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是村里嘣嘣戏最“火”的时候,“年年唱大戏,春节时一唱就是3天、5天、7天甚至半个月,连着好几年都唱了半个月的戏,白天晚上唱,半个月唱好几十出戏都不重样!”老人说起当时情景依然很兴奋。“附近田庄、苇子水的村民也都来看嘣嘣戏,因为这个戏百姓都听得懂,内容都来自民间,号称民间的家庭戏,只有几出是“朝廷戏”所以都爱看很受欢迎。“

  戏剧“古化石”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到现在过去的老戏,戏班能演唱的已经没几出了,能从头唱到尾的几乎就没有”谈到村里嘣嘣戏现状康宝如老人显得很无奈。他分析说“主要是经济原因,大家都要干活挣钱,年轻人更没时间,村里只有几位老人有时晚上凑在一起练练,平时也没精力,大家都有自己的是要做。”

  村里年轻的小伙子没有学戏的,打一天工能挣几十块钱,唱戏不挣钱,年轻人谁干这个,要生活啊。目前戏班里只有几个姑娘跟着老人们学戏,可要想几天几晚学好戏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村里各家各户有电视、音响、卡拉ok,年轻人就不爱听戏了,更不要说学唱戏了,现在戏班里最年轻的演员年龄都过了40岁,20多岁的年轻人没有,家里更不让小孩儿学唱戏,怕影响学习。”梆子伴奏乐师75岁的曹贵民插话说道。记者询问后得知,唱戏的老人们都不赞成自己的孙辈儿人再学戏了。

  村里戏班能唱青衣、花旦的白凤琴、刘淑清都出嫁到了外村,不在本村住,赶上唱戏时回不了村,就只好找人临时代替,“凑合着唱”了。

  “现在不比过去,过去我们学习那会儿都特别爱听戏、爱看戏、爱唱戏,自己掏腰包给师傅买烟、买酒、甚至给师傅准备冬天取暖的柴火。”打锣的白兆瑞老人说。

  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道远

  村里戏班现在还保留着的剧目有《小姑闲》《丁香割肉》、《后娘打子》、《花园记》、《傻柱怯媳妇》、《卖油》、《卖水》、《小王打鸟》、《锔大缸》、《花庭会》、《双吊孝》、《杀子报》、《借当》、《双怕妻》、刘公案之《老刘公铡阁老》、《少刘公铡黄爱玉》等。

  戏班老班主白兆远对村里古老的嘣嘣戏的未来比较乐观,他认为嘣嘣戏不会失传,“现在有了乐谱、有唱词、许多老人们还都健在,只要大家经常在一起排练、演出,目前的现有的戏还是能够传下去的,但是演出水平肯定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如果政府、村里对“非遗”再多支持一些,再有好的“导演”说戏,这一传统戏剧很有可能发展壮大。“

  事实上,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今年,村里的戏班新添置了服装、乐器,戏班演出也比以前频繁了,只上半年就在本村或外出演出了5场,受到当地群众特别是老年观众的欢迎。

  中国评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戴月琴也曾前来观摩调研,他们对这一传统艺术遗产及其赞赏,并特别嘱咐说,这个剧种在全国也已少见,是戏剧中的活化石,一定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下去。还承诺,只要组织好,他们马上就可以来辅导。还答应先辅导武场和化装。

  淤白村党支部书记彭宝杨表示,村里的嘣嘣戏申报“非遗”获批,大家都很高兴。村两委班子正在考虑为了不让这一戏中失传,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跟老人们学戏,村里将给与大力支持。另外,村里正在申请建一座400多平米,能容纳500名群众看戏的演出场所,方便村里戏班演出和群众看戏。村里已经认识到本村嘣嘣戏的发展,将对民间戏曲的保护工作,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农村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嘣嘣戏老艺人正在排练传统剧目《秦雪梅吊孝》
附件 bb.jpg (46.18 KB) 2007-9-11 14:35



20070907
楼上的文章写的是门头沟雁翅镇淤白村


百年老戏有传人 蹦蹦戏续写新篇章

怀柔的大榛峪村

2007年09月07日10:10 BTV《北京您早》
  记 者:刘婕

  摄 像:贾娴

  待播:【导语】提起京剧,咱京城的百姓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说到“蹦蹦戏”,可能就很少有人看过了。这“蹦蹦戏”曾经是评剧前身的一个分支剧种,随着评剧的盛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蹦蹦戏”逐渐衰落。不过,这种戏在怀柔的大榛峪村还能看到,一起去瞧瞧。

  【同期】《柜中缘》演出同期

  【正文】看这扮相、身段,再看这行头,虽然唱腔还略显稚嫩,但演员们的认真劲儿一点儿不亚于专业艺人,他们可都是这村里地地道道的村民,也是“蹦蹦戏”的第三代传人。

  据资料记载,“蹦蹦戏”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的河北唐山及京东香河一带,由秧歌、鼓书、乐亭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演变而来,因为演唱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当时涌现出了许多“蹦蹦戏”班。直到上世纪30年代,“蹦蹦戏”一度唱红了大江南北。由于地域和演员的方言不同,形成了“唐山蹦蹦戏”和“北京蹦蹦戏”等分支。后来,“唐山蹦蹦戏”在不断变革中成为了评剧的主流,而“北京蹦蹦戏”逐渐隐退到了偏远乡村。

  大榛峪村的“蹦蹦戏”班,成立于1943年。

  【同期】老艺人田玉祥

  有四户成立的

  买的行头一些个东西

  请的教师

  那时候学员有十多个人吧

  【正文】自从学会了“蹦蹦戏”,这个小戏班就一直活跃在周边乡村。他们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柜中缘》、《双锁山》等,抗美援朝时期,还编排了小戏《打野兽》配合形势宣传。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是大榛峪村戏班的鼎盛时期,演员增加到了近四十人,至少能演十几出戏,戏台也搭到了外地。1964年剧团停止了活动。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人们又扭起了大秧歌,村里的几位老艺人再也呆不住了。

  【同期】老艺人田玉祥

  2001年1月份开始

  我们又成立

  从秧歌队抽出一部分人来

  参加剧团来学戏

  学到现在有六七年了

  【同期】蹦蹦戏第三代新人

  挺宝贵的东西别给失传了

  我们就想着还把它拾掇起来

  继续传下去

  传给下一代

  【正文】如今,这种原汁儿原味儿“蹦蹦戏”已经被列入怀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不久,区文委还从专业评剧团请来了两位老师,在他们的指点下,演员们的演出技巧有了明显进步。

  记者贾娴、刘婕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