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7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剧“南孙班”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05:36: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培训评剧女演员的南孙班
“南孙班”部分女演员合影

南孙班的创立者为丰润县薄港村(1946年5月划归丰南县)人孙凤鸣、孙凤刚、孙凤凌三兄弟。笔者曾2005~2006年两次到他们的家乡座谈,从孙氏第17代孙孙相和先生保存的民国辛丑(1917年)重修的《孙氏家谱》中看到,这3人名字就是如上所写。
南孙班自1912年进入天津起,至1936年止,下力抓了培训女演员工作,为中国第一个培训评剧女演员的摇篮,前后办了4期,共招收70余人。据时光《南孙班——岐山戏社》和滦南县政协《中国评剧之根》载,这4期学员主要有:
第一期(1912~1917年):李金顺、花莲舫、黄翠仙、孙艳茹、张翠芬、文金芳、于翠娥、白玉霜、馨洪声、金玉亭、玉芙蓉等。
第二期(1918~1922年):筱桂花、花灵霞、筱麻红、金桂茹、金灵芝、雪玉茹、筱翠舫、筱荷花、筱菊花、筱桃花等。
第三期(1923~1925年):筱彩凤、筱玉凤(孙玉亭)、筱金凤(孙小亭)、筱银凤(孙兰亭)、筱莲凤、筱桂凤、花小仙、花桂荣、金桂茹、孙惠亭、孙恋亭等。
第四期(1926~1936年):张桂芬、筱丽君、筱丽妹、筱丽娟、筱丽华、筱丽青、筱丽英、筱丽莲、筱丽婵、筱丽珠、筱丽芙、小艺蕴、大顺、二顺等。
以上只是从南孙班培养女演员角度说,该班从1936年以后未再招收新学员,并不是说南孙班只存在到1936年。实际上,南孙班存在到1942年才结束。
南孙班培养女演员的主要做法是:
一、灵活多样的收徒制度
南孙班艺徒来源,除孙家亲属子女外,大都是来自于贫苦人家子女,以及歌妓等。
其收徒制度分为四种:
(一)按年(或季、月)交纳学费,包教包学。如第一期艺徒李金顺、花莲舫、白玉霜、孙艳茹等。
(二)带艺学徒,挣低工资。如艺徒金桂茹、金灵芝、花桂荣、筱荷花、筱菊花等。出师后为班主效力了3年。
(三)班主花钱收买艺徒,立下卖身契约。如三期筱麻红、筱玉凤(孙玉亭)、筱金凤(孙小亭)、筱银凤(孙兰亭)、筱桂凤等。
(四)签订艺徒合同契约(学期8年)。班主供给衣食,学艺期间艺徒走死逃亡班主概不负责。合同期满后为班主效力3年等。如第四期艺徒筱丽娟、筱丽妹、筱丽华等。
二、选聘水平较高的教师
南孙班的教师,一为本班的,二为外请的,在当时都很有名气。本班的有孙凤鸣、孙艳茹(孙凤鸣夫人)、孙凤刚、孙凤利等。外请的文戏教师有成兆才、张乐滨、张贵学、葡萄红等;武戏教师有薛海山、小满堂、四闫王、张检亭等。同时,孙凤鸣还聘请京剧、梆子靳成俊、吴凤楼、郭少楼为武功、身训固定教师。
三、严格按材施教
教学科目有唱、念、身训、基功等一套系统的教学内容,排练和演出,必须按剧本规定的准纲准词,按教师规定的死腔死调,按固定的舞台动作(手、眼、身法步)、固定板式、锣经,不许随意更改。
四、派人到其他评剧班社学戏
如派筱麻红、筱彩凤、筱玉凤、孙艳茹等去警世戏社头班,拜张乐滨、金开芳、张贵学为师,学习《女开店》、《珍珠衫》、《桃花庵》、《杜十娘》、《杨三姐告状》等重点剧目。
五、借鉴其他剧种长处
为扩大艺徒视野,博采众家之长,班主不惜购买甲票观摩京梆越大戏名流的表演。尤其是1926年孙凤鸣带队在上海演出时,多次带艺徒观赏、学习越剧演员做工细腻、感情真实、动作优美的舞台表演艺术、借鉴越剧化妆、服饰着装、先进的舞美设计,致使科班演出水平显著提高。
孙氏三兄弟,世称“孙氏三只凤”。
(一)孙凤鸣
孙凤鸣(1880~1942年),行二(孙凤来行一,一直在家务农,未涉足评剧),《孙氏家谱》记载,他的字为“岐山”。艺名“东发亮”。
孙凤鸣从小能歌善舞,尤喜莲花落。十几岁进入乐亭县的双发和班学艺。班主崔佑文(1853年~?),他在族中行八,故他所创的班又名“崔八班”。孙凤鸣专攻丑行。1906年,孙凤鸣和其弟孙凤刚等创立了“滦县义顺班”,此班分为两个阶段:1906年至1912年间在冀东滦州一带,1912年至1921年间搬到天津。活动范围除在天津外,还到过东北的一些城市。主要成员除孙氏三兄弟外,还有他们的堂兄孙凤利和姚继盛(仙动心)、夏春阳、朱启贤(朱小文)、王荣贵(王大脑袋)、楚富城(小元宝)、张百灵、张百顺、李春盛、刘子熙(坐地炮)、李金顺(女)、郭艳玲(白玉霜,女)等30余名。
在此间的1907年秋天,孙凤鸣、孙凤刚、孙凤凌三兄弟应成兆才之邀,到滦县吴家坡参与研究莲花落改革大计,与成兆才、金菊花、张玉琢、张彩亭、张化龙等艺人,在保持莲花落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对莲花落进行了声腔的改革和创新,大量地吸取皮影、乐亭大鼓、河北梆子的腔调、板式。从而形成了以板腔体为结构的六大板类。主要有大安板、小安板、尖板、搭调、哭一二三、垛板、散板、二六板、流水板、锁板、大悲调、哭迷子等板式。这些板式、腔调,极大地丰富了这个新兴剧种的声腔板式,适应了戏曲音乐旋律多变的特点。
1906年,孙凤鸣创立“滦县义顺班”,至1921年。1921年,孙凤鸣在大连建立了以自己字命名的“岐山戏社”,一直坚持到1942年止(以上两班下面统称为“南孙班”),主要演员除孙氏两兄弟(孙凤凌已逝世)外,还有王铁臣(王月楼)、李景春(粉莲花)、邓海(碧月珠)、孙凤利、张佩英(筱麻红,女)、吴梦学(花小仙,女)、孙玉亭(大玉凤,女)、宋品卿(筱品卿)、筱彩凤(孙桂君,小开花炮,女)、郑艳丽(筱桃花,女)、张赛红(女)、李丽红(筱丽花,女)、李丽艳(筱丽艳,女)、孙玉凤(女)等。南孙班对评剧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首创培养女演员之制,保证了评剧后来男角逐渐不受市场青睐时,女角乘势而上,使评剧后继有人,并发展壮大。甚至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南孙班,就不会有后来评剧女演员群芳争霸天下的时代。
孙凤鸣教授女演员有6个显著特点:
1.慧眼识珠。白玉霜(1907~1942年),原名郭艳玲,从小被其父卖给时在南孙班唱戏的艺人李景春,改名李桂珍。李桂珍时常随其父看戏,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她在十三四岁时便学会了佛动心(本名张玉深)主演的《马寡妇开店》的前半出戏,并不时哼出口来。一天,她在哼唱时,恰好被孙凤鸣听到,感觉很有戏味。于是,对她说,过几天你也上台试试吧。李桂珍说:我还没有学全,只唱到了马寡妇做饭为止。孙凤鸣说,这不碍事。半出也行。演出后,博得满堂叫好。孙凤鸣看她是棵好苗子。有发展前途,便给她起了个“白玉霜”的艺名。尔后,又教她学习了《花为媒》、《王二姐思夫》等多出剧目。白玉霜在南孙班边学习边上台演出,时不时跟着孙凤鸣到济南、青岛、大连一带跑码头,一直到她16岁因养父李景春去世回到天津为止。
2.不以貌取人。李金顺(1896~1952年)长相并不漂亮:小眼睛,单眼皮,肉眼泡,浅白麻子,个不高,背微驼。但其嗓音甜美,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天生是个唱戏的“料儿”。孙凤鸣不因为她长得丑而放弃对她的培养。据崔春昌《评剧奉天落子史》载,一次,孙凤鸣到茶馆喝茶,听了一段李金顺的京韵大鼓,凭着多年深厚的艺术根底和舞台经验,看出了李金顺很有唱戏的天分。于是,就对她悉心调教,重点培养。据另外记载,孙凤刚是李金顺的启蒙师傅。孙凤刚自己回忆说:“最早的女演员在天津。这是1912年左右(民国四五年)(原文如此,这里记忆有误,1912年应是民国元年——引者注),有黄翠舫(筱翠舫)、花莲舫,都是在书馆唱大鼓的。她们学唱落子都是我们教出来的。后来。1917年(民国6年)天津发大水,我们又收了李金顺。她当时也是在书馆说大鼓的。发大水她坐着大缸漂到我们住的园子跟前,我们把她救下,花了17块大洋收她为徒。”胡沙著的《评剧简史》采用了这种说法:“李金顺十六岁的时候,才开始到孙家班跟莲花落艺人东发红学习唱落子。”虽然上述回忆和记载。对到底是孙凤鸣还是孙凤刚为李金顺的启蒙教师说的不太一致,但李金顺学戏最早是在南孙班,则是不争的事实。
筱麻红亦长得很丑:一对小眼睛,肿肿的脸上还有麻子。她自己照着镜子扮戏都觉得难堪。她说:要是能用背面扮戏就好了。但她唱戏很受观众喜爱。孙凤鸣见状,便不嫌她长得难看,加倍加以培植,使之更加红起来。
3.舍得投入。孙凤鸣每逢见到有培养前途的女演员,便不惜本钱,或将其赎出,或花高价另请师傅为其教课。如李金顺从小被其母典给魏连生学梆子戏,孙凤鸣见她素质好,便和她母亲商量,花了100块大洋将其赎出。筱麻红唱得红起来后,为了全面提高她的技艺,孙凤鸣每月花600块大洋。从成兆才的警世戏社请来张贵芳、张贵学兄弟俩给她说戏,使筱麻红的演出技艺不断有新的提高。在当时,600块大洋是一笔相当不小的数目。从这点说,就可以看出孙凤鸣的远见。
4.改革剧目。如《二县令》、《绿珠坠楼》、《黄氏女游阴》、《劝爱宝》、《悍妇传法》、《白玉楼画画》、《善恶五义》、《移花接木》、《盗金砖》、《烈妇还阳》、《对银杯》、《李香莲卖画》(又名《水牢记》)、《刘翠屏哭井》、《雪玉冰霜》、《红梅阁》(五本)、《七月七》等剧目。有的最初出于成兆才之手。但孙凤鸣并未照搬,而是根据南孙班的演员情况和观众的口味进行了改编。在唱词、念白、唱腔和表演上都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自己班社剧目的风格。南孙班小科班学员孙兰亭回忆说:
孙凤鸣能改革,许多戏都是他改编的。例如,《移花接木》就是孙凤鸣领着大家改的,剧目是从影调学的。筱麻红唱过这出戏。戏中的散板学京戏四平调,也有越剧韵味。那时为改革唱腔,孙凤鸣常领我们看越剧和影调。我们常与唱影调的苗老佑、张老省打交道,向他们学习艺术,把‘老奤影’揉入戏中。唱腔的气口、板眼、顶、闪、错等技巧是从影调戏学来的。另外《绿珠坠楼》、《白玉楼画画》也是从苗老佑那里要的影卷本改成的。这两出戏都是由孙艳茹首演,后来筱麻红在沈阳大观园演出过。还有五本《红梅阁》也是从影调移植过来的,在沈阳中央大戏院首演。演出时台上设有机关布景,戏中的彩头很吸引观众。如李慧娘可以滚床逃走,还有锯人头、双飞人、大变活人等仿魔术表演。这出戏彩头是由张彩亭设计的。他会木工,能自己制作。美工李树臣画的景片非常好看,当时别的戏班看了都很羡慕。孙凤鸣还从京剧学来《对银杯》,改为两本,这是出群戏,1935年由筱麻红在大连首演。孙凤鸣还编演过一出新戏《新茶花》,大连首演,戏中的唱段有山东吕剧的味道。孙凤鸣曾把成兆才的一些剧目重新改编,成为南孙家班的保留剧目。如《双吊孝》原是成兆才编写的小戏,只能演一个钟头,孙凤鸣把它改大了。后来许多戏班都来南孙班学我们的演法。1935年白玉霜去上海路过烟台,听说我们在当地演出,就来班子要过这个本子。再如《孝感天》这出戏也是改成兆才的本子。马虎亭曾对我说过,这出戏前半截是成兆才编的,后半截是孙凤鸣和他编的,1932年在抚顺时由孙艳茹首演。孙凤鸣不仅改变了许多文戏,还重视发展武戏,教我们武把子的套数,如“一二三”、‘前龙头’、甩发、枪架子、耍大旗、真刀真枪的打法等。
对南孙班剧目的改革,《中国戏曲志·河北卷》同样有过记载:“南孙班除承袭警世戏社成兆才所创剧目外,也有自己的剧目,如班主孙凤鸣根据影卷改变的《绿珠坠楼》(前后部)、《红梅阁》(八本连台本戏),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五女哭坟》,根据文明戏改编的《左连成告状》、《杨乃武与小白菜》、《贫女泪》等;武戏有《狮子楼》、《暴采文》等。”
由于南孙班注重剧目改革。所以排演出许多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剧目,为许多戏班做出了示范,为提高评剧剧目和演出质量做出了独有的贡献。也是南孙班能存在36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5.保护演员嗓子。孙凤鸣很注意对演员的嗓子进行保护,实行药物保健。他向中医学习,用蝉蜕、玉蝴蝶、金花、银花、麦冬等草药配制成润喉防治哑嗓的药物,供女演员们使用,很有效果。后来,许多戏班都向南孙班讨要药方,孙凤鸣总是慷慨赠予,并不保密,普遍兴起了用药物保护嗓子的做法。  
6.大度不计嫌。筱麻红是孙凤鸣的得意徒弟。1936年间,她与演武生的张魁生很是要好,已进入谈婚论嫁之时。孙凤鸣却将他俩拆散,筱麻红非常气恼。在一次演出后,业主宴请孙凤鸣、筱麻红及一些宾客。由于积怨未消,席间筱麻红与孙凤鸣顶撞起来。一怒之下,将三桌酒席全给掀翻,接着拂袖而去。后来,她又脱离了南孙班,另嫁他人。1939年冬,孙凤鸣在沈阳得知筱麻红已离婚,在演出上也不是很顺利。在筱麻红个人生活和事业上都不顺利、走入困境之时,孙凤鸣不计前嫌,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邀请她重回南孙班,同时承诺绝不少给报酬,并让当时同样很有名气、曾任过主演的女演员郑鸿宾给她“打里子(当配角)”,使筱麻红的演出又红了起来,感动得她不知说什么好。此后两年多,筱麻红担任南孙班的主演,与孙凤鸣合作得很好,一直到孙凤鸣1942年病逝。
孙凤鸣在培养艺人,特别是女艺人方面,取得了显赫成效。一些女艺人,后来多大有所成。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四大名旦”中的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等3人都出自南孙班的培养(另一名是刘翠霞出自丰南人罗万盛的培养)。白玉霜还被誉为中国的“评剧皇后”。其他如花莲舫、筱麻红、花小仙、筱彩凤等也都成了红极一时的名角。像筱麻红等小科班女演员的演出,曾受到日本有关方面的注意,两次邀请她去灌制唱片。1929年夏和1935年5月,筱麻红应日本荣利、宝利公司邀请,去东京灌唱片,两次同去者分别有孙凤鸣、筱彩风、花玲霞、孙玉亭和孙凤鸣、筱桃花、孙玉亭、花玲霞、孙艳茹等20余人。两次分别灌制的唱片有:《黄氏女游阴》、《金钗钿》、《二县令》、《善恶五义》和《卖子孙贤》、《杜十娘》、《烈女还阳》、《白玉楼画画》、《秦雪梅吊孝》、《盗金砖》、《桃花庵》、《珍珠衫》、《雪玉冰霜》、《摔镜架》、《悍妇传法》等。为开展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我们知道,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评剧向全国推进的过程中,女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她们嗓音亮丽甜美、表演细腻传神的特有优势,使人们享受到了舞台人物形象的美感。因而,逐渐取代了男旦,进而发展成女旦的一统天下。从一定意义上讲,评剧如果没有女演员的加入,说不定在中途就会有夭折的危险。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记起南孙班在培养评剧女演员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对于这一点,我省著名戏剧理论家孙季秾、徐素安有过很高的评价,他们在《唐山戏剧》2000年第3期、4期合刊分别发表了《鉴古知今话振兴——关于评剧贴近时代的思考》,文中说:“第一位摆脱迂腐之见,开创评剧女演员先河的是南孙班班主孙凤鸣。该班顺应时代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女演员。自1912年在天津招收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到大连岐山戏社,女演员如雨后春笋。她们相互竞争又取长补短,使评剧舞台花团锦簇,色彩缤纷。”同样,天津市研究评剧的专家王林在《评戏在天津发展简史》一书中,对南孙班培养女演员亦给予高度肯定:“孙凤鸣组办的岐山戏社,为培养评戏女演员,前后办了三科。号称评剧界第一科班,培养出评剧第一代旦行著名艺人李金顺、花莲舫、文金舫、白玉霜、筱桂花、芙蓉花、碧莲花、筱麻红等……这批女艺人的出现,对日后评戏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2年,孙凤鸣因病逝世于辽宁省兴城,享年62岁。
(二)孙凤刚
孙凤刚(1883~1969年),《孙氏家谱》记载,“字保山”。艺名“东发红”,又因行三,绰号“三架子”。
孙凤刚12岁入乐亭崔八班学艺,18岁便以粗犷、深厚、高亢的大口落子著称,是“南孙班”的台柱。他在莲花落从对口到拆出时期,对其音乐结构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那时,从声腔板式结构的演变来看,已从对口莲花落的民歌曲联体,逐渐向板腔体发展,出现了慢二、六板、大慢板、溜板、搭腔。特别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金菊花(杜知义)根据梆子、皮影、大鼓,创造了小悲调、大悲调、十三咳。后来,孙凤刚又有所创造和发展。根据声腔板式的革新变化,同时采取了河北梆子剧种的部分锣鼓点,增加了板胡主奏乐器,从此板腔体的戏曲音乐结构已初步形成。这是他和金菊花对评剧发展的一大贡献。板腔体,即板式变化体,如同《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所说:  “它以一对上、下乐句为基础,在变奏中突出节拍、节奏变化的作用,以各种不同的板式(如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等)的联结和变化,作为构成整场戏或整出戏音乐陈述的基本手段,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戏剧情绪。”
板式变化体的结构形式,在中围戏曲中有较大影响。它兴起于梆子系统,而为皮黄系统所丰富和发展,并为近代新兴的众多戏曲剧种所广泛采用。孙凤刚之所以想到将河北梆子剧种的部分唱腔艺术移植到评剧中,这得益于他和其兄孙凤鸣在赵家班、丰润孟光武班做主要演员时,常与河北梆子演员同台演出。孟光武班的活动地点在喜峰口外的八沟(今河北平泉)、热河(今河北承德)一带。
他创造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表达人物感情细腻,以青衣彩旦著称于世。他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就成为台柱子。他塑造的《王二姐思夫》中的王二姐;《秦雪梅吊孝》中的商太太;《夜审周子芹》中的官太太,在唱腔和表演上富有独特的乡土风味,尤其对[哭迷子]、[大悲调]等唱腔有所发展。艺术形象百看不厌,为评戏界教学的典范,流传后世。他在青中年时期,长年奔走在东三省、山东、上海、西安、天津、北京等地,如上世纪30年代,他曾在大连的“样顺和”班(由锦州张金祥班和大连的王金香等人合并组建),担任主要演员。后又在天津的李银顺班担任主要演员,与李银顺、珍珠花、孙文奎、刘兆祥、李宝顺等人合作,久演于天津聚华戏院,偶到沈阳、北京演出。1933年,成名于唐山的曹金顺在山东济南组建“金顺”戏社,孙凤刚成为主要演员之一,该社从山东演到陕西。在西安演出时,曾一度盖过陕西地方剧秦腔戏。1942年,孙凤刚在大连,还与王金香、筱黛玉合演过《落霞孤鹜》、《啼哭姻缘》等。他为评剧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奋力拼搏,是评剧界威望较高的老前辈和创始人之一。
晚年,他回到唐山。言传身教,尽职尽责,为培养新生力量倾注了心血,受到后辈的爱戴和尊敬。同时,他还经常登台演出。1954年8月15日至9月1日,河北省举办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年他72岁,演出了自己代表作《王二姐思夫》,报幕员刚报到“下面请孙凤刚老先生演出”后,他出场后还未唱,全场观众便对他灵巧的身段、优美的走姿所倾倒,报以热烈掌声。待到演唱时,他更是气力充沛,唱腔优美,戏味浓郁,表达了王二姐思夫的细腻感情,被评为荣誉奖。
晚年,他还对评剧的创立发展和自己从艺的经历多次作过回忆,接受过研究评剧的专家、学者胡沙、杨培、时光、叶志刚等的采访,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如在1955年他回忆说:
那时候唱腔改动,没有准稿子,你出一个新腔,我出一个新腔,到台上一使,好听,观众叫好,大伙也就跟着学。剧本也是这样,根据莲花落的老出子要改成戏本,怎么改法,起初也是大伙出点子,张三说这么改,李四说这么改,试验一下看看哪个好。就用哪个。词也是一样,你呛咕一句,他呛咕一句。开始都是活词;时间长了就成死词。要说功劳还是属成老兆(成兆才)。人家有心胸,从小大字不识,给地主放羊打短工,可人家好学,跟一位金秀才学了百家姓,认了不少字,平时人家又有心胸,成本大套鼓书、影卷、戏本他都看;所以人家肚囊宽。他把大家出的主意、编的词都记下来,还编了不少新出子。《马寡妇开店》、《朱买臣休妻》、《黄爱玉上坟》、《秦雪梅吊孝》、《老妈开嗙》……好多出都是他编出来的。当时,一些老先生们(指在乡的文人秀才),也爱好这些玩意儿,他们也帮着改了不少。还有,那个时候和梆子班‘两合水’唱,我从十二岁在崔老八班学艺,就是梆子、落子两大块,听说迁安县金菊花班,一开始就也是两大块,好多唱梆子的,搁不住老板的剥削,吃不上饭,一看落子真赚钱,也入落子班了,就这样落子那点玩意儿,也就学会了,这才像个戏样。
孙凤刚连续多年被选为唐山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受迫害。
1969年,孙凤刚因病逝世于家乡薄港村,享年86岁。
(三)孙凤凌
孙凤凌(1888~1920年),行四,《孙氏家谱》未载他的“字”。看来,他似乎未起“字”。艺名“开花炮”。
孙凤凌从小悟性就极好,仅上了两年冬学,就通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今古奇观》等名著。为
以后学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原是唱莲花落小花脸的,也就是丑角,以后改工旦角,身段不怎么好看,砂糖嗓子,嘴皮干净,字眼清楚,唱什么也不白扔,极具自己的特色。1901年,南孙班二次进津时,孙凤凌就随其兄孙凤鸣、孙凤刚在一些茶园演出。在1907年的滦县吴家坨改革中,他与金菊花、张化龙等创立了旦行唱腔和板式,为后来评剧唱腔的发展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1907年7月,孙凤凌和康永盛、倪俊声等随成兆才的吉庆班一部,应营口李子祥共和班之邀,在小红楼演出了《老妈开嗙》、《王二姐思夫》等拆出剧目,开始崭露头角,在营口引起了强烈反响,后又回到天津演出。1909年9月27日,《中国萃报》以《开花炮又来了》为题,称“俄租界蹦蹦戏所演出之戏……前经河东绅士宋君禀请照会俄署禁止,已将优伶开花炮等逐出境外,不准停留在案。”这说明,开花炮此前已到天津演出过,此时在津已很有名气。其后,他又回到营口。1910年,成兆才在李子祥共和班编写了《因果美报》(亦称《箱中出鬼》、《陈玉梅》),由孙凤凌扮演女主角陈玉梅。由于他嗓音独特,情真意切,唱惊四座,誉满营口。1912年,他随李子样共和班,在哈尔滨庆丰茶园主演《老妈开嗙》、《王二姐思夫》、《小姑贤》等落子戏。1913年,他又到天津,与倪俊声、杨柳青等,在宴乐茶园演出成兆才创作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刘伶醉酒》等小戏。1914年,他又和倪俊声、王福安(东方白)、王万昌(珍珠花)等人合作,在天津天福茶园演出了《打狗劝夫》、《败子回头》等。1915年,开花炮与阚子令、倪俊声在天津演出成兆才创作的《杜十娘》、《败子回头》等。直到1917年,仍在天津演出,1917年12月7日,《大公报》载箬翁《半班戏语》之文说:“半班伶人,以开花炮、月明珠最为著名。开花炮以唱做显,而月明珠则有编制剧本之能。”这说明,直到此时,开花炮比月明珠唱得要好。其后,开花炮又到了营口,至1919年,与金菊花两人在营口演出,互有胜负,但金菊花最后败北,故评剧界长期流传着“开花炮炮打营口,打垮了老金菊花”的赞语。开花炮也因此成为李子祥班的第一位主要演员。在营口演出正红的时候,开花炮和小金龙(张化龙)还曾到盛京(今沈阳),在大西城墙根底下席棚演出《因果美报》,照样受到热烈欢迎。这不但说明了开花炮的演技高超,也为广泛传播演出成兆才的剧本作出了贡献。
1919年夏天,成兆才带领警世戏社再次来到营口演出,其弟子月明珠演技超过了开花炮。这说明了评剧是在竞争中发展的,竞争,是评剧的魅力所在。金菊花、开花炮、月明珠都是评剧初创时期里程碑式的演员,而开花炮则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孙氏三只凤”中,唯一见过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是“开花炮”。一次开花炮、张一根主演《马寡妇开店》,东发白、杨柳青主演《小姑贤》。演出结束后,李大钊接见了全体艺人,并讲了自己的看法。唐山市政协文史委编的《唐山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册、王乃和著的《成兆才与评剧》等都提到了李大钊看过这次演出,但具体到是哪一年,则说法不一,分别为1912年和1916年。
1984年末,河北省召开纪念成兆才诞辰110周年大会,沈阳评剧院、辽宁音乐家协会、沈阳音乐家协会向大会发来贺信,其中提到  “辽宁的沈阳曾是奉天落子的根据地,也是那个时期明星荟萃的地方。评剧奠基人之一的金开芳先生早已定居沈阳,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沈阳建立的第一个党领导的评剧院,即命名为唐山评剧院。”信中提到的金开芳,生于1902年,逝世于1988年,滦县光水坨人,比开花炮小15岁,最早加入成兆才的庆春班,1922年月明珠逝世后,成为成兆才班的主要演员。既然上述三单位将金开芳称其为评剧奠基人(也就是创始人,这两个词是同一个意思)之一,那么,在1920年去世前比金开芳名声大得多的开花炮,我们亦有理由将其称为评剧创始人之一。
1920年,孙凤凌在营口李子祥共和班(一说在故乡薄港)病逝,享年32岁。他的早逝,同月明珠的早逝(时年24岁)一样,实乃评剧界的两大憾事。
对开花炮对评剧的贡献,著名小生、老一代评剧艺人刘子熙(1896~1975年)回忆说:“开花炮,是孙家班最著名的演员,他的唱腔有很多可学之处,他唱起来字眼清楚,口齿伶俐,唱功上善用‘脑后摘筋’。《劝爱宝》这出戏是他的拿手戏,劝旦一段唱腔是他创造的,在月明珠出名以前,他红盛在唐山、天津、营口一带,当年有‘开花炮炮打营口’之说(炮打金菊花),可惜他32岁就死了”。

文章来源: 政协唐山市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2014-7-5 作者:冯铁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