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3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剧界的“黄埔军校”——“宝庆堂”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06:0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剧戏班——“宝庆堂”

说到评剧,不能不提到在其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宝庆堂班(赵家班)”,可以说,该班社是评剧界的“黄埔军校” 。
一、成立伊始
宝庆堂班班主赵寿臣,字梦雄,满族正蓝旗人。赵氏家族祖籍辽阳寨子村。其先祖赵强,以和硕豫亲王头等护卫随清军入关,因保豫亲王有功,遂封其为庄头,在丰润县魏家庄(1949年4月划归丰南县)一带跑马屯田。于是,赵家成了清代的名门望族。到了晚清,赵氏家族分为五大堂,即仁德堂、义德堂、务本堂、树德堂和宝庆堂,赵寿臣即属宝庆堂系。
赵氏家族早年在魏家庄村东建有一“白衣庵”,庵前高搭戏台一座,经常接聘河北梆子、昆腔大戏等,专供赵家酬神、祝寿和喜庆节日演出之用。
赵寿臣从小游手好闲,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不感兴趣,却对当时正在兴起的民间艺术冀东莲花落很是偏爱,他购置了戏箱(用于盛放乐器、道具、服饰等),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前后在本村成立了莲花落戏班,号称“宝庆堂”班,人称赵家班。
赵家班成立后,村东大戏台仍被留作常年演出之用。同时,广为延揽人才,聚集了不少名角。在这种情况下,在为五大堂家族举办堂会的同时,开始到社会上演出。1900年,他们先到河头镇演出。评剧剧作家、研究家、后任中国评剧院院长的胡沙,在《评剧简史》一书中说:“这些莲花落艺人……大着胆子到丰润河头镇去唱。河头镇是从天津到唐山之间的一个车站,各地的柿子在这集中,运往各处,来往的客商较多,他们到那里站住了脚,就慢慢地成为职业的班社了。”这个说法,其实不完全准确。当时的河头镇,并非仅仅是柿子交易集散地,而是中国第一条自建标轨铁路唐胥铁路的终点,以及修建了中国第一台机车和开挖了向天津运送开滦煤炭的煤河而成为一个很知名的繁荣之地。1884年6月27日《捷报》上,刊登了该报通讯员写的《开平纪行》。文中说: “水涨时可以看到运河内外有很多船只,汽机拖船把空的煤船托到北塘,等候返回矿区;满载的煤船则向天津进发,……河上往来船只很多,除了矿务局的船只外,河上还有很多民船载着煤炭、石灰、陶器……运河的北头胥各庄,是目前中国最有趣的地点之一。”1891年重修的《丰润县志》曾描写煤河两岸如诗如画的醉人景象:“商艘客舰樯密如林,往来洋轮疾于奔马;而起浚之处名曰河头,方圆数十亩,波水澄清,两岸洋楼花坞目不暇接;稍西桥旁,列肆鳞比,人烟辏集,居然一水陆埠头也。”这样一个当时“中国最有趣的地点之一”,吸引了山区盛产柿子地方的许多人远道而来销售柿子,这说明了河头是有魅力的地方,但这仅是河头繁荣的一个侧面,并不代表河头的主要方面。顺便说一下,当时,河头和胥各庄是分设的两个镇,临近铁路和煤河的几个村庄为河头镇,河头镇以北的几个村庄为胥各庄镇,为丰南、丰润县城所在地。新中国成立以后行政区划将河头、胥各庄两地并为一地成为胥各庄,但人们在口头上也有说“河头”的。随之,赵家班又先后进入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新兴的冀东重要城市唐山和北方大城市天津演出,受到广大群众及一部分商贾、官绅的欢迎。从为自己家族演出,到向社会演出,这是赵家班与以前一些莲花落班社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赵家班一个质的飞跃。
二、主要成员
赵家班共有40多名成员。其中有20左右人来自滦南、滦县、迁安、丰润、兴城(属辽宁省)等。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早期评剧的著名艺人,有的还成为评剧创始人之一。
(一)外地主要成员
成兆才:艺名东来顺,滦南县绳家庄村人,旦、丑。
张化文:艺名粮满仓,滦南县兰坨里村人,丑。
张化龙:艺名小金龙,滦南县兰坨里村人,旦、小生。
张继双:滦南县兰坨里村人,角色不详。
张    来:艺名神动心,滦南县兰坨里村人,青衣。
杜知义:艺名金菊花,;滦南县杜土村人,旦。
陈  彬:艺名文丑子,滦南县西辛庄村人,文戏教师。
任连会:滦南县胡家坨村人,三花脸。
任善庆:艺名金不换,滦南县胡家坨村人,鼓师。
张德义:艺名海棠花,滦县东吴家坨村人,旦。
张德礼:艺名海里蹦,滦县东吴家坨村人,老生。
马  奎:艺名月牙红,丰润王官营村人,旦、老生。
孙  恩:艺名丁香花,迁安县伭家洼村人,花旦。
杨继起:艺名金鸽子,迁安县杨店子乡王庄子村人。
刘子琢:艺名柳叶红,蓟县上北仓王庄子村人,青衣、花旦。
王  荣:艺名王大脑袋,辽宁兴城人。
楚富城:艺名小元宝,籍贯、角色不详。
么庆丰:籍贯、角色不详。
王长顺:籍贯、角色不详。
(二)本地主要成员
孙凤鸣:大新庄薄港村人。
孙凤刚:大新庄薄港村人。
孙凤凌:大新庄薄港村人。
孙凤利:大新庄薄港村人。
李春盛:艺名李傻子,西葛村人,生。
白广洁:艺名白菜心,东尖坨村人,角色不详。
李应云:艺名山老鸹,东尖坨村人,三花脸。
李歧鸿:艺名小老鸹,东尖坨村人,丑、板胡。
卢德山:艺名卢一根,东尖坨村人,武三花。
侯天太:艺名滚地雷,西老治村人,丑。
侯天生:西老治村人,角色不详。
侯天成:西老治村人,角色不详。
侯凤柱:西老治村人,小生、老生。
王小辫:曹庄子村人。
李庆春:杨家泊人。
罗万盛:艺名金镶玉,东望马台人。
罗万全:东望马台人。
舒  青:东望马台人。
李树海:艺名盖州红,大王庄村人。
李玉成:大岔河村人。
王梦春:艺名小金孩,宋家营村人。
刘庆龙:刘唐保中街村人。以上从王小辫起至此,角色不详。
在以上这些人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有李春盛、刘庆龙、罗万盛、卢德山 、李应云、李庆春、侯凤柱、白广洁等。
李春盛(1859~1946年),年轻时受祖辈影响,曾以卖猪肉为生。平时有喜唱、喜乐的嗜好,后加人本村的“英雄会”。1882年,在丰润高家梆子班学过一个时期的梆子戏。一次他扮演卫队中的尾兵,由于太“投入”,别的演员已下场了,他全然不知,依旧在台上演出。一时成了班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人们送他“李傻子”的绰号。1895年,“宝庆堂”班成立后,李春盛便加入了该班。此间和成兆才结为拜把子兄弟,因比成大15岁,为兄。1905年至1907年间,做吉庆班主要演员。1918年警世戏社头班成立后不久,该班到东北演出并唱红。李春盛得知了这一消息,就到关外去找成兆才。不知道什么原因,成对他很热情,茶饭相待,但却不分配他角色。他很生气,说是不再唱戏了,便打道回府到了老家,重操旧业,干起了卖猪肉的老本行。1922年,王风亭知他有组织能力,且有同乡之谊,便委托他建立警世戏社二班,并特意点明,“一定要有营口李子祥班的人员”。通过他的工作,动员罗万盛、王万昌、王万良、王东海、韩玉、吴寿朋、王东波、田玉庆等8人加入警世戏社二班。等李子祥得知消息,派人到火车站准备把他们截回时,罗万盛等人已坐火车到了关里。
李春盛回到唐山后,将这8人和当地艺人吴福成、张九凤、王兆永、甄碧峰、筱灵芝、杜邦安、何玉、张连成、李义亭、魏凤鸣等组成了警世戏社二班,当时有30余人。此班前前后后有50多人。此后,他一直从事评剧演唱工作,一直活到80多岁,为评剧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胡沙同志称其为“80多岁的评剧创始人之一李春盛”。
罗万盛( ? ~ ? ),别名又称花万盛,艺名金镶玉。早年曾随成兆才的庆春平腔梆子班到天津演出。1921年后在营口李子祥共和班当过主要演员。1929年间,李子祥患了重病,无力经营戏班,便将共和头、二班交给罗万盛和其弟罗万全管理。他也下力培养了一些女徒弟,著名的有刘翠霞、碧莲花、碧月花、碧兰花、碧玉花、碧荷花、郑鸿宾等。
刘庆龙(1884~1942年),孩童时就喜欢乐亭大鼓、皮影戏、莲花落等。10岁起就与侯天太(滚地雷)、王小辫、李应云(山老鸹)在一起学艺。1898年出师演丑角,先后在唐山、沈阳等地演出。他尤善演盲人丑角,为此专门学了卦书《子平》。演出时揉入乐亭大鼓和皮影戏的唱腔,别有韵味,深受当地和东北观众的欢迎,被人们誉为“瞎子阎王”。他收的徒弟有花玉兰、花玉英(艺名郑小楼)、筱兰英、花月英等。1942年病逝于沈阳。
胡沙在《评剧简史》中提到:“我们小的时候,就知道丰润西格格村(此村名有误,系胡沙先生据音读而写,实际是西葛各庄村——引者注)有李春盛、尖头村有艺名山老鸦的(此处“尖头村”是“东尖坨村”之误,“山老鸦”是“山老鸹”之误,东尖坨村只有“山老鸹”李应云其人,而无“山老鸦”——引者注);杨家泊(今属丰南——引者注)有个李庆春;古冶有个李景春(白玉霜之父);还有个叫侯凤柱的和艺名叫月牙红的马虎廷,忘了哪个村的。”胡沙提到的以上人员中,除李春盛外,李应云、李庆春、侯凤柱也都是丰南人,这说明这些人在那时是很有名的。其他如卢德山,曾与任连会共同创立了冀东莲花落第三个班社“滦州永合班”;侯天太,字庆祥,丑行的创始者,是成兆才的师傅。白广洁在王建侯班(班主王建侯)当过主要演员等。
另外,还有3位不是赵家班成员,但同样对评剧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岐鸿、李义亭、孙桂君值得一提。
李岐鸿(1895~1977年)、山老鸹李应云之子。评剧著名乐师,工板胡。
10岁随父在冀东一带唱莲花落。1910年,到天津“马鬼子楼”梆子班学习板胡。其后,随父参加警世戏社头班,先学丑角,因口吃改学板胡。1926年警世戏社解体后,到天津与张泽芳、李宝珠等人组成评戏班社敬顺社,常驻劝业场天乐戏院。1929年和1931年,他两次带领班社进京演出。1933年敬顺社解散,曾先后给花月仙、花玉兰、李银顺、碧莲花等人操琴。40年代,一度同乡务农。
新中国成立后,又到津,为筱玉芳等操板胡。1956年到天津戏曲学校任教。李岐鸿除擅板胡外,亦精唢呐.他不墨守成规,而是善于创新。曾将莲花落开场前用合唱招徕观众的传统做法,改用唢呐吹奏曲牌,首先在天津的“大悲调”传播,令观众耳目一新。他还善于吸收民间音调,以提高其技艺,并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多名弟子。
李义亭(1905~1975年),李春盛之侄,西葛镇西葛村人。
李义亭6岁时跟着伯父李春盛学戏,11岁拜师郑和,学唱河北梆子。13岁已会唱《桑园会》、《男起解》等几出戏。16岁时从河北梆子班转到警世戏社二班,改唱莲花落小生,他唱了一阵,觉得不合己意,就离开了二班,后又返回。自此,奔走于天津、东北、山东、山西等地演出。26岁到北京与李银顺搭班,后又为金灵芝、马玉亭、刘翠霞等女角配演。31岁时与喜彩莲合作,达8年之久。
李义亭从1949年8月入“再雯社”(中国评剧院前身)演老生戏并有深厚功力。1952年曾随中国评剧院到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演出。后在《小女婿》中饰杨发,在和评剧著名演员筱白玉霜配演的历史剧《秦香莲》中饰王延龄。1955年该剧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排成电影,是我国第一部评剧舞台艺术片。李义亭在评剧舞台和把评剧艺术搬到电影银幕上,作出了贡献。
李义亭1965年12月退休,返回原籍。1975年4月因病逝世,享年70岁。
孙桂君(1916年~?),开花炮之女,艺名筱彩凤,跟伯父孙凤鸣学艺,她长得漂亮。虽接受能力稍差些,但在孙风鸣和当时一些名角的细心调教下,技艺长进很快,嗓音高亢,吐字清晰,音色圆润,有个冲劲,所以人们称她为“小闯”或“小开花炮”,颇有乃父之风。1926年,她11岁时,和一批小伙计,由孙凤鸣带领,应邀到上海大世界演出,她和筱麻红分别主演了《花为媒》、《杨三姐告状》,一炮打响,声震上海滩,留下了“民国十五年筱彩凤炮打上海”的赞语。当时的上海市长看完戏后,说她们演得好,并认筱彩凤为义女,还赠她两块大洋、一只玉碗和一双象牙筷子。同时为她定做了一套高档行头。1929年,筱麻红应日本荣利唱片公司的邀请,去东京灌制唱片。孙桂君与伯父孙凤鸣等多人随同前往。她的代表剧目还有《珍珠衫》、《桃花庵》、《赵五娘》、《刘云打母》等。新中国成立后,孙桂君在天津评剧院培养了许多优秀才。她为人忠厚、热情,深受学员爱戴。
三、主要剧目
当时,赵家班的演出,已从单口向对口、拆出、武戏等形式发展,主要剧目有:
1.对口:《刘金定观星》、《四大卖》、《美女思情》、《花亭会》、《旋风案》、《兰桥会》、《高成借嫂》、《小姑贤》、《打狗劝夫》等。
2.拆出:《逛茨儿山》、《双吊孝》、《王大妈看病》、《还阳自说》、《老妈开嗙》、《马寡妇开店》、《王汉奇做贼》、《借女吊孝》、《朱买臣休妻》、《孙继泉卖水》、《后娘打子》、《补汗褶》、《杨二舍化缘》、《大劈棺》等。
3.武戏:《打登州》、《狮子楼》、《铁公鸡》、《战冀州》等。
四、杰出贡献
班主赵寿臣,以其雄厚的家业为演员提供生活保障,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研究、创新技艺上。同时,他还不惜重金购置了戏箱、乐器和文武场面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强化了硬件建设。赵寿臣还礼贤下士,高薪聘请了梆子戏教师传授技艺。
由于赵寿臣采取了以上措施,使赵家班声名大振,名家名角,纷纷加盟之,并使该班的演出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评剧创立时期的重量级人物,差不多都参加了这个班。后来,对评剧产生和发展起过重大影响的几个主要班社的创始人,就是出自该班,还有的成为所在班社的主要演员、台柱子。


说到评剧,对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成立于赵家班之后的班社,是不能绕开、必须提到的:孙恩于1901年成立1906年结束的永乐班;1918年成立、1938年结束的洪顺戏社(以上两班统称为北孙班)。杨继起于1902年成立、1941年结束的金鸽子班。成兆才于1905年成立、1907年结束的吉庆班;1908年至1912年、1914年至1917年存续的庆春班。孙凤鸣1906年成立、1921年结束的滦县义顺班;1921年成立、1942年结束的岐山戏社(以上两班统称为南孙班)。杜知义于1913年成立、1914年结束的永盛合班(后来王凤亭在1917年至1918年成立的班社也叫永盛合班)。孙恩、杨继起、成兆才、孙凤鸣、杜知义等5人,都是赵家班的主要成员,可以说,这5人都是当之无愧的评剧创始人。但评剧创始人又不仅仅限于他们5人。实际上,评剧创始人应该是一个群体。
在以上提到的赵家班工作过的主要成员,后来成为知名演员的有:王荣(1874~1945年),号荣贵,曾在赵家班与成兆才同台演出,他主要是在把东北蹦蹦戏及二人传唱法向关内及莲花落向东北的互相传播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任善庆(1889~1961年),他是评剧第一位鼓师,有独特的贡献。马奎(1883~1960年),号虎亭,工包头(旦角),除自己演出水平较高外,还培养出金灵芝,筱灵芝等名角。张化龙(1898~1927年),字凤舞,后成为营口李子祥共和班主要演员,曾与“开花炮(孙凤凌)”同台演出过成兆才编的《因果美报》,饰演男主角姜殿威,唱红营口、沈阳等地。最后再说一说任连会(1851~1926年),在1904年进入赵家班前,他已经在1889年成立了滦州永和班,一直坚持到1900年,这也是一个有影响的评剧早期班社,严格说,任连会并不是赵家班培养的老艺人。但他到赵家班后,与许多名角得以相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提高他的编剧水平还是有帮助的。他的特长是编了不少剧本,并对成兆才给以诸多支持,也是评剧创始人之一。
据刘士亭、时光《莲花落早期班社之一——赵家班》一文说,该班的主要贡献是:
1.演出时间延长。当时按人物、行当扮妆演戏,按角色创立新腔新板式,有的拆出戏时间竟达一小时以上,比原来时间要长。
2.出现了连台戏脚本。如《单宝童投案》、《巧姻缘》、《花为媒》等。
3.开始出现第一人称表演。虽然,这时仍保留着曲艺说唱以第三人称叙事体的表演艺术形式的一些特点,如“压下此事不表,且表那×××来到花园”,但是,开始出现登台者以第一人称表演的形式,为以后评剧完全使用第一人称的表演形式做了创新。
4、已使用简单的戏曲锣经。还未使用坐鼓,演员的说、表、唱,均以跺脚为记。武场打击乐以双胯为主(一人兼两件),主奏乐器以板胡、横笛、三弦、唢呐为主。曾加入赵家班的孙凤刚1955年回忆说:  “有了小拆出就用上了大弦,又加上了横笛、喇叭,放下竹板子,用上了大梆子,加上小锣、铙钹,可是还没有坐鼓,以跺脚为记,锣鼓点也比较简单,用上手锣碎、紧三锤、慢三锤、长锤、坐鼓、锣鼓等已经是光绪末年的事了。”
在赵家班进人鼎盛阶段正欲再展宏图时,一件意外的事儿成了该班解散的导火索。魏家庄有个地痞流氓,依仗权势欺辱该班家属,弄出人命,虽经官府了结,但人心涣散,又因内部产生矛盾,蜚声冀东一带的赵家班被迫于1906年解散,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痛心的事情。赵寿臣看再无回天之力,便在1909年将戏箱等一些演出什物送给了同乡王永富。




文章来源: 政协唐山市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2014-7-5  作者:冯铁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