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68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王冠丽现象看评剧白派的继承(二)

[复制链接]

6

主题

6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16:2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王冠丽现象看评剧白派的继承(二)
   “白派”是创出来的,不能永远还是一个样。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时代需求。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就是要形成和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特点。
198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提出“喊一百句振兴京剧口号,不如踏踏实实抓一个团”。他首先选定天津青年京剧团,搞了个“百日集训”。用100天时间,排出了10出经典剧目,也带出了一支“菊坛劲旅”。为了评剧瑰宝白派的传承,他又倾力狠抓天津评剧白派剧团。他凭借超人的毅力、精力、学识,挖掘抢救,对多部经典传统老戏进行了恢复、改编和再创作。在改编过程中,极力破除既定观念,力求完整、全面、深入地刻画人物,采取多视角、多维度的方式诠释历史人物的内心情志。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突破。  
剧本是语言艺术,而戏曲则属于表演艺术,剧本应服从于舞台表演。一个剧目,只是重复旧版本,没有新看点,对于这个剧目来说最终将失去生机。
《珍珠衫》,是评剧白派的一出看家戏,改编本对原剧做了大胆处理,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删繁就简,突出主线,一改小说原著里王三巧的水性杨花,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重情重义、值得同情的全新艺术形象,还为平氏增加了“看起来为人还要多多行善”的一大段唱段。将旧本的“循环报应”提升为规范行为道德的人生感悟,具有警世意义。取得了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同时不失白派的传统,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剧白派的精彩唱段。此剧的改编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一致好评,被誉为传统戏改编的典范。
《秦香莲》是筱白玉霜精心打造的白派代表性剧目,主要人物、情节、场次和唱段似乎都已定型,但美玉微瑕,仍有可雕琢之处。李瑞环同志经过缜密思考,于细微之处做了精心雕刻,使剧情更为集中紧凑,台词与人物的身份和情感更为贴切。例如:包拯升堂时的定场诗,將原词“未去朝天子,先断这冤屈”,改为“未去朝天子,先来理民情”;原本包拯唱:“一见国太把脸变,怎与香莲报仇冤?”的后面加了“皇家的事情真难办,此事叫我怎周全”一句;在“香莲下堂把我怨,她道我官官相护有牵连”的后面加了“香莲的冤屈深似海,陈世美罪恶大如天。我包拯为官不畏权势,清正廉明,执法如山。这天理,人情,国法,民心……也罢!拼出这乌纱我不戴,天大的祸事由我担!”等,有力地表现了包拯坚持真理、甘冒风险的决心,使包拯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加真实感人。秦香莲见皇姑的慢板唱段:
  原词是:她好比一轮明月圆又亮,我好比乌云遮月缺半边。她好比三春牡丹鲜又艳,我好比雪里梅花耐霜寒。
  新词是:她好比一轮明月圆又亮,我好比水底明珠难见天。她好比三春牡丹鲜又艳,我好比严冬梅花受霜寒
对比新旧两段唱词,只是二、四两句作了改动,却比原词更有嚼头,寓意更加准确,鲜明。
新版《秦香莲》不失白派的精髓,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又唱出了新意,得到了新老观众的认可和赞许。
评剧《韩玉娘》是在京剧《生死恨》基础上脱胎换骨的一出好戏。李瑞环的改编本,在保留原剧精华的前提下,重新编织构造,厘清了故事脉络,将原本14场戏浓缩为6场,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既有爱国情怀又重情守义的韩玉娘的艺术形象。除保留了原本中韩玉娘的几段经典唱段外,还为不同行当的角色增加了唱段,突出了评剧的特点,使演员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为演员施展才艺创造了条件。最后一场,主演王冠丽和王文涛的“大悲调”和“反调”唱腔,直唱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这齣戏里,王冠丽的演唱充分展示了白派的声腔之美。
有人说,王冠丽是靠了某棵大树起家的,她有后台,有背景。丢开小人之心,从正面理解,我认为这话也对。有这样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己任的好领导,有这样具有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的领路人做后台,是以王冠丽为首的白派团的福气。要说背景,广大的戏迷观众的赞誉和认可就是他们的背景。至于那些没有证据,无端揣测,恶意攻击一个艺术家人品的奇谈怪论,我就懒得理论了。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还是做个胸怀坦荡的人吧。
艺术无法复制,亦不轻谈超越,它讲究的是一种个性。就像王羲之酒醒后都无法复制自己之前的《兰亭序》一样,复制他人又谈何容易!所以要做个好演员,必须中规中矩的先继承,大量的继承之后要有所创新和发展,而流派的发展还必须百变不离其宗。如果把《秦香莲》改成以秦香莲的最终妥协为结局,那不是创新,那是损害,真正损害了一个复仇女神的尊严,也损害了戏曲的艺术品格,也是不尊重观众的。
待续。
                                 北京  横空一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