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7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挖掘传统,推陈出新(2)评剧《杨三姐告状》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3:2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挖掘传统,推陈出新(2)评剧《杨三姐告状》张玮 冯霞 孙民

挖掘传统,推陈出新是繁荣评剧
          的一个重要方面
   
    评剧《杨三姐告状》是评剧优秀的传统剧目之一,它通过贫农女儿杨玉娥为冤死的二姐多次告状,最后胜诉的一个真实故事,热情歌颂了贫雇农女儿杨三姐坚强果敢的斗争精神,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和地主资本家残酷丑恶的实质,该剧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作者以其丰富的生活,通过极其精练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主要、次要的五十多个人物。如机智勇敢的杨三姐,忠厚善良的杨母、杨二姐,憨厚耿直的杨国恩,侵吞店产的地主资本家高贵章,恶棍高贵合,道德败坏的高占英,贪赃枉法的帮市牛成,粗鲁直爽,沽名钓誉的厅长华治国等。这些人物无不惟妙惟肖,性格鲜明,恰如其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成兆才先生编写这出戏时,此案尚未了装 而作者在结尾处理上就枪毙了凶犯高小六,为人民出了气,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呼声。因此这个剧目一产生就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又经过一辈辈名老艺人在演出中不断加工丰富,成为一出久演不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剧目,在评剧舞台上存活了数十年,至今仍还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但是该剧在解放前上演时,确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糟粕。如剧中出现的鬼魂阻路,鬼魂托梦的情节以及宣传因果报应,恶鬼受刑的唱腔等。再如全剧的结局处理,走了一条传统公案戏经常惯用的清官私访断案的老路。歌颂直隶高等检察厅厅长华治国清官断案也为尝不可,但这样的结尾削弱了杨三姐的人物形象,不利于讽刺地主资本家及官僚阶级的丑恶本质,这是该剧明显的不足之处。对这种警芜并存的一部好戏,有必要加以改动,增删加以整理。
    1956年,剧作者高深同志首先对《杨三姐告状》进行加工整理,针对《杨三姐告状》原来共分七十场,比较零散繁琐的情况,作者做了必要的精减,删去了所有的过场戏,去掉了迷信和因果报应的情节,删除了高占英残害杨二姐的凶杀场面,将剧本分为上下两集。这个做法虽然场于整齐了,但是戏反而松散了,特别是丢掉了不少具有关键性的表演和台词,例如删掉了圆场表示下葬,杨家母女辞别回家的过场,因而丢掉了杨三姐在临走时回身反复观察裴氏、金玉、高占英掩面假哭的虚伪神情,从而加深怀疑这一极为重要的细节,这个细节既综合了在灵堂的种种疑问,又衔接以后的剧情发展,删掉是极为不利的,这次整理有得有失,未能完善。
    1958年,《杨三姐告状》做了一次展览性的演出,这是请一些演过这出戏的老演员按在旧社会时演出的样子来演的,因此作者高深及导演张伟等同志对原剧的表演有了基本的了解。院领导也非常重视这出戏的整理工作,请了老演员赵连喜、吕子英、张德福、新凤霞、王度芳、赵丽蓉以及琴师徐文华同志和导演胡沙、张伟,作者高深同志组成整理小组,共同研究,集思广益确定整理方案。1962年,高深同志再次对剧本重新加工整理。
    顾名思义,《杨三姐告状》主题已然明确应以表现杨三姐这一人物为主,它不是一出歌颂清官的断案戏,不能喧宾夺主,戏的结尾必须在加强杨三姐应有的作用的同时,重新塑造华治国这个人物,弄清他解决此案的主、客观的思想依据,按照原院长薛恩厚同志的提议,参照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历史情况将华治国这个人物从概念化的清官的范畴中“拎”出来,设计为一个行伍出身,受当时大总统的栽培,新提升的直隶高等检察厅厅长。他的性格粗鲁直爽,但由于其阶级地位所决定,他并不重视一个农村妇女被杀害的案件,去助善惩恶,而是由于其沽名钓誉的思想,在客观上做了一件符合民意的好事。厅长形象改变了,念白运用天津方言,显得豪爽而又风趣。这个全剧关键的改动,这一改动有利于将杨三姐置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之中去表现杨三姐的性格成长变化,有利于讽刺鞭挞封建地主。资本家、官僚阶级的丑恶面目及其本质。有利于把全剧从清官断案戏的老路子转向以杨三姐为主的告状戏上去。有利于原剧中生活化、夸张化的表演而突出全剧的喜剧风格。
    通过创作集体的集思广益,高深同志将全剧两本合为一本,由七十场戏改为十七场戏,全戏以“谋”“疑”“控”  “激” 为一条清晰的线索,将多场戏紧紧连在一起。情节发展繁而不乱,矛盾有机地联系着,经过重叠起伏,逐步将剧情推向高潮。作者在这次艺术实践中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此剧的多场结构形式,正是由于像这样的叙述性传统戏的内容所决定的,强戏所难,轻易改变结构必定会损伤内容,而内容有所改变,结构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多场戏结构形式只要适合内容表现的需要,也照样是个好戏。
      《杨三姐告状》一剧的风格问题也是加工整理中遇到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果按清官断案戏的路子走,就是一出正剧,则不利于讽刺封建地主官僚的丑恶本质。而且原剧中许多优秀的有生活化的表演就要删去,全剧剧情又不太曲折,显然会索然无味,比较枯燥。在1958年的展览演出时,导演张绵以及修改小组的同志们就发现,早年印行的《评剧大观》本和成国恢(成兆才之侄)口述本,与新凤霞、赵连喜、赵丽蓉。喜彩春、纪月亭等名、老演员展览演出原剧本时所看的大相径庭。原因就是一辈辈名、老演员做了艺术上的再创造,逐渐加工丰富了。如此本中有杨二姐被谋杀后,高家派人来,伪报杨二姐患病,接杨母去探病一节。二者比较,前一种仅仅记录了一个梗概,后一种则描写了杨家母女深知亲人患病,而且派人来接,估计病情不轻,那种急切心情和乡下妈妈对儿女骂骂咧咧表示疼爱的亲密关系,真实生动。这些结合表演的生活语言,把这一段戏渲染得妙趣横生,引人人胜。仅就此一例可见,优秀传统保留在演员身上,演员提供优秀的表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再说费氏充当了高家掩盖杀人罪行的帮手后,回答杨母说:“要是旁人,我都瞒着,你们娘儿俩来了,我就不能瞒着了,我跟你们说实吧!” 这时把高贵合、高占英等都惊呆了,杨母追问:“啥病呀?” 费氏压低声音说:“血崩受风。” 这一张一弛欲擒故纵的手法可称是插科打浑的妙笔。前辈艺术家创造的性格语言,一句“……说实话吧厂’调动起满台的人物各种各样的反映。考虑到原剧中优秀的喜剧性的表演,以及厅长形象改变以后,更有利于对封建地主、资本家及官僚丑恶本质的讽刺,导演张伟同志和创作集体决定,采用悲中见喜,喜中有悲,突出喜剧的风格来表现全剧,这种风格特点,既不同于外国的喜剧、悲剧,也不是一般的正剧,而是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为一堂的具有中国传统戏剧特征的悲喜剧。
    解决了全剧的主题及风格问题,人物塑造就有依据了,如对杨母的处理,杨母原剧是以唱为主的老旦式的人物,在重新加工整理时,导演张伟结合演员赵丽蓉擅长于表演喜剧人物的特点,将杨母处理成为一个以表演为主的喜剧人物,杨母的念白和动作多处引人发笑,主要是运用了冀东方言带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亲切,是由于喜爱这个人物而发出的笑声。杨母既非老旦,也非彩旦,是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农村老妈妈。她的表演虽带来了喜剧效果,却未损害人物淳朴善良的本质,这里也包含着对杨母愚昧软弱的一面进行了善意的讽刺,杨母出场不多,可是真实生动的形象却令人叹为观止,索记于怀久久不忘,具有强大的艺术魁力。当然,这和赵丽蓉同志卓越的表演是分不开的。
      杨三姐是全剧中的主要人物,正是由于她不畏强暴、拼死上告才换来开棺检验尸体,真相大白于天下,恶人伏法,沉冤得雪的结局。因此,突出塑造杨三姐人物形象,使其更加丰满,以表现杨三姐的反抗性和斗争性,是作者及导演的最终目的。厅长形象改变,已去掉了喧宾夺主的毛病,有利于表现杨三姐的性格成长,为此,作者又增写了杨三姐见厅长,智激厅长的一段戏,杨三姐用激将法唱道:“您容那杀人害命贪赃卖法就在您的眼皮下,人说您湛湛青天是睁眼瞎!您若是把沉冤雪,状准下,人夸您惩贪官,除恶霸,辨是非,正国法,不愧是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胜过那包公三口铡……”此段唱表达了杨三姐的机敏和勇敢,沽名钓誉的厅长才准下了状子,唱词力求和原剧风格一致,节奏感强,经新凤霞设计的流水板腔,字清声润,似大河奔流、一泻千里从而使斗争中的杨三姐形象得以升华。开棺验尸一场,是全剧的高潮,为了使杨三姐的形象更加丰满,作者对杨三姐的念白做了较大的增补,原著检验吏验尸时报道骨头无伤,胸前无伤时,杨三姐叫道:“先生!先生!你要仔细验来呀!仔细验来呀!”修改本为:“先生!先生!我这官司哄动了全省,大谅你听说过我告状的始末原由,我是拼死拼活,才拼得一个开棺检验,先生,望你良心放在中间,公道摆在当前,有伤无伤,你要仔细验来呀!仔细……”这段话言字字有泪、声声有情、血泪之情逼人肺腑,感动了验交,当场拿出了高家行贿的五百块大洋。这段念白表现了杨三姐在斗争中已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有勇有智,临危不惧,能够扭转局势的较为成熟的斗土了。
    1962年加工整理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使这一剧目重新放出异彩,《杨三姐告状》得到了新一代观众的喜爱。剧中主要人物杨三姐由著名的评剧艺术家新凤霞扮演,她所塑造的杨三姐形象憨厚单纯,甜美可爱,给评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9年,谷文月演出了《杨三姐告状》,她的表演则突出了机智勇敢,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以及节奏明快的特点。这体现了导演结合演员自身特点所做的处理。一个杨三姐可以有多种演法,化为角色的创造都是剧本提供的客体因素和演员主体因素的结合,一个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多侧面的。新凤霞和她的学生谷文月所塑造的同一个杨三姐,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各有所侧重的一面,这也充分体现了在流派继承上的辩证。
    1981年《杨三姐告状》由谷文月、赵丽蓉等拍成了戏曲电影向全国发行。拍片前,《杨三姐告状》一剧的创作集体又一次对剧本做了修改。这一次主要是加强杨三姐的音乐形象。唱腔,是戏曲艺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以前杨三姐的唱腔布局显得单薄。为此,曹华等同志为杨三姐在归家之后一场设计了一段反调慢板,这段唱词表现杨三姐从高家回来后,千头万绪,反复思量,对杨二姐突然身亡,匆忙人殓,以及高家可疑之处产生怀疑的思考过程。用反调慢板来表现,一方面使全剧音乐布局更趋完整,一方面增加了杨三姐音乐形象的抒情性。
    评剧传统剧目《杨三姐告状》前后经过二十多年(从1956年至1981年)四次较大的加工整理,成为了中国评剧院
优秀的保留剧目,它是剧院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是评剧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目。它的整理成功,是在继承老辈评剧作家优秀遗产以及各个时代评剧名老演员的再创造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加工提炼,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而取得的。这一加工整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党的“推陈出新” 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导,也是评剧院艺术干部多年来在评剧艺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丰硕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