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舞台岁月 艺术生命-—记评剧表演艺术家喜彩苓

2015-8-27 14:03| 发布者: 玉霜| 查看: 3129| 评论: 0

摘要: 喜彩苓(1926—)原名赵淑贞,河北省南皮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父亲赵玉福少年时曾在河北梆子戏班坐科学戏。受家庭熏陶和生活所迫,喜彩苓7岁时首次登台演出《王少安赶船》接《花为媒》中的小孩(小王峻卿), ...

舞台岁月 艺术生命-—记评剧表演艺术家喜彩苓

喜彩苓(1926—)原名赵淑贞,河北省南皮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父亲赵玉福少年时曾在河北梆子戏班坐科学戏。受家庭熏陶和生活所迫,喜彩苓7岁时首次登台演出《王少安赶船》接《花为媒》中的小孩(小王峻卿),开始了她童年时代的演艺生涯。13岁时拜评剧老艺人朱进财为师,学习了传统戏《花为媒》、《刘翠屏哭井》等戏。终因无钱学戏,只得靠父亲在家教习练功和表演,以此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基础。她除主要练习基本功外,还寻找各种机会“偷戏”,以弥补自己不能正式学戏之短。三、四年后,喜彩苓终于能顶梁唱戏了。17岁在安东(今辽宁丹东市)演出时,评剧演员爱令君(爱莲君之女)正在那里演出《孔雀东南飞》、《对金瓶》等戏。京剧女演员吕慧均、郑冰茹也都在那里演出。看了她们的演出后,均使喜彩苓大开眼界,受益非浅。特别是评剧老艺人王金香在大连演出的《活捉王魁》、《杜十娘》等戏,更是技艺高超、观众叫绝,给喜彩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喜彩苓不仅佩服她演艺中的本领,而且被她身上这种强有力的“戏威”所征服。从此,喜彩苓的艺术风格中逐步发生了变化,这正是王金香的艺术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喜彩苓为了更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她又专门请教了京韵大鼓、铁片大鼓和八角鼓等曲艺艺术门类的老艺人。此期间随家人先后辗转演出于大连、沈阳、锦州等地。于1947年来到天津南市丹桂戏院演出。在这里,她以一出《貂禅》唱红了天津卫。随后又相继演出了《孔雀东南飞》和《梁红玉》等戏。戏院门前高悬起“喜彩苓”三个大字的霓虹灯。但随之而来又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恶势力的剥削和压迫。她曾有八个月被困而不能演出,却只能靠典当戏装来维持家人的生活。直至1949年1月天津解放,喜彩苓才重新获得了艺术新生。这时,她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排演了具有革命内容的新戏《九件衣》、《逼上梁山》等等。1950年初应沈阳评剧院夏青之邀,来到沈阳演出。当年5月,演出小组全体又应邀来到哈尔滨。从此,喜彩苓在哈尔滨评剧院参加革命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演员。她开始为歌唱新中国赞美新生活而忘我工作着。这时,她先后主演了《小女婿》、《枪毙鲍永伦》、《小二黑结婚》、《气贯长虹》等现代戏和一些传统戏,均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在这里,又得到了技艺高深的著名评剧老艺人碧月珠、张凤楼二位老先生具体、细致的指导,使喜彩苓的艺术修养日臻成熟。
喜彩苓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她除了担任哈尔滨评剧院副院长一职外,还被推举为省、市妇女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喜彩苓把党比作自己的母亲,把毛主席当做自己的救命恩人。所以,她暗下决心,好好工作,来报答党的恩情。她曾两次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工资,还把自己的演出服装、头面服饰、刀枪把子以及诊察多年的传统戏手抄本等统统捐献给国家。抗美援朝时期,又和同行为捐献飞机大炮而多次义演。1952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来哈尔滨时,喜彩苓向大师学了很多知识,她给大师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大师在临别时曾给喜彩苓写下增言:“你要努力学习,不断钻研,为人民艺术奋斗。”1953年,喜彩苓去北京参加了由文化部组织召开的全国戏曲演员座谈会。文化部部长钱俊瑞赞扬她说:“你是热爱党的艺术家,是人民的艺术家”。1955年,喜彩苓参加了文化部、中国戏曲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戏曲演员首气讲习班,有幸同常香玉、鲜灵霞、花淑兰等名家一起学习。讲习班中亲自聆听了梅兰芳、张庚、郭汉城、马可等艺术家们在表演、导演、艺术理论、音乐知识等方面的直接教诲。因此,百余天的学习是她艺术成长、总结艺术实践、提高艺术理论水平的关键阶段和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同年,又应国务院之邀,同中国评剧院的小白玉霜新凤霞等评剧界著名演员,参加了招待缅甸总理吴努的盛大国宴。宴会中,见到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年“十一”国庆典礼时,喜彩苓又光荣地登上了国庆观礼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1956年3月5日,喜彩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刻,使她由衷地感到,真正做了国家的主人。她的生活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50年代初期,喜彩苓领衔主演了《白蛇传》、《人面桃花》、《情探》、《张羽煮海》、《劈山救母》、《陈妙嫦》、《柳毅传书》等新编历史剧目。其中《白蛇传》(饰白素贞)1951年初排,1952年以其中《游湖》一折,先后为前苏联红旗歌舞团、小白桦树歌舞团、艺术家代表团等进行了招待演出。1953年全剧经再次修改,受到文化部夏衍、田汉等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赞扬。1955年被文化部调进北京汇报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和文化界的好评。1956年代表祖国亲人,赴朝鲜慰问演出。1957年受中央人民政府委托,代表国家赴越南访问演出。这是我国评剧艺术首次代表国家出访。访问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受到了胡志明主席的亲切接见,并集体获胡志明主席亲授的越南国家一级劳动勋章。1959年代表东北三省人民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并在上海向党的八届六兆时3全会做汇报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亲临观看演出。此剧还由喜彩苓领衔主演,赴七省三直辖市巡回公演,均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全剧1957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密纹唱片,全国发行。“文化大革命”后于1979年重新恢复演出,1980年再度加工、修改,并传授给青年演员。此剧历经30余载,演出达数百场之多。它是喜彩苓舞台生涯中演出时间最长、场次最多、影响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剧目。1955年,喜彩苓排演了《柳毅传书》(饰龙女三娘),在黑龙江省戏曲汇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1960年至1966年初,喜彩苓又先后演出了《党的女儿》、《山乡风云》、《平凡的岗位》等现代戏。其中《党的女儿》主要唱段,被中国唱片社录制了唱片。这一阶段,她演出的现代戏整体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1962年,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省剧协、市剧戏协、省文化局、市文化局共同举办的“名师收高徒拜师会”上,喜彩苓拜评剧倪派小生创始人倪俊声先生为师,从而加深了对倪派小生长唱腔之精髓、神韵的理解,也推动了黑龙江省评剧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大革命”中,喜彩苓被打成“反对艺术权威”、“黑线人物”,被赶到学习班、五七干校,从隔离、审查、批斗到劳动改造、靠边站。“四人帮”的反动路线,剥夺了她终生酷爱并为之奋斗的戏曲舞台和艺术创作。“打倒一切”的反动纲领,也使她被迫离开朝夕与共的广大评剧观众。直至1973年才参加《海岛女民兵》剧组的唱腔设计,并教授赵三凤等青年演员演唱。1975年参加了《抽水机旁》、《迎风飞燕》的唱腔设计。同年,还参加了导演《海港》选场和《送货上路》等戏,并为之设计唱腔和教授青年演员演唱。1976年春,喜彩苓担任了剧团学员班教师工作。这一阶段,她先后培养了林晓杰、侯君等10余名学员。同时,还和凡今航、梁再强合作,排演了《洪湖赤卫队》选场。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特大喜讯,使喜彩苓万分激动,拨乱反正,又使她不断恢复政治热情,准备再重新寻回艺术的青春,为四化建设加油鼓劲。此时,她深知自己离开舞台多年,年龄也大了,嗓子当然也更不如从前。她想到热心的观众曾拉住她的手并恳切地说:“你为啥不演戏呀?我们能在舞台上看看你这个人就行。”广大观众共同心声的鼓舞与企盼,使喜彩苓毅然决然地做出了重返舞台的决定。1978年4月,她满腔热情地接受了排演《祥林嫂》的任务。喜彩苓为了更好地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她先后到中国评剧院、上海越剧院观摩学习,借鉴、吸收兄弟剧种、姐妹艺术的艺术营养,为进一步刻画人物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祥林嫂》演出的成功、使喜彩苓又一次激动不已。这标志着她塑造的艺术形象,从中国古代才子佳人升华到现代劳动妇女。她不无感慨地说:“十年浩劫把我变成了‘祥林嫂’,而我演出《祥林嫂》就是对‘四人帮’最有力的控诉”。
从80年代开始,喜彩苓即将自己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教学上,为培养评剧事业接班人,用汗水浇灌新苗而忘我地工作着。1980年教授青年演员赵三凤演出《白蛇传·断桥》。在省市青少年汇演中,赵三凤获优秀表演奖,喜彩苓获优秀教师奖。1982年教授徐桂华、杨丽娟演出《三篙恨》,喜彩苓获唱腔设计奖。后来,教授侯君辉演出《人面桃花》、《天雨花》两戏。侯君辉获省市优秀表演奖和最佳演员称号,喜彩苓获优秀教师奖。1984年教授了只有16岁的黄薇演出《葬花》一剧。由于她刻苦努力,此剧除在东北三省艺校校长会议、省市文艺界汇报演出之外,还由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博得了各界好评。1985年到1986年间,喜彩苓又把自己30多年积累起来的、倾全部心血塑造出白蛇这一 艺术形象的舞台经验和表演技巧,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黄薇。当以黄薇为主意的《白蛇传》演出成功时,报刊发表了题为《喜看“小白蛇,戏曲危机可以克服”》的文章:“扮演白蛇17岁的黄薇,经过老喜彩苓辛勤的指导和自己刻苦钻研,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终于像一朵鲜艳的山花,绽开在评剧舞台上,令人耳目一新。”也有人说,从小白蛇身上,看到了过去扮演白蛇喜彩苓的影子,但又使人感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位文化界老领导看戏后亲笔挥写了“重睹芳华”四个大字条幅。作为辛勤园丁的喜彩苓当然为孩子们的演出成功而高兴,为评剧振兴有望而鼓舞。她,又一次地流出了热泪。然而,此时此刻的眼泪已不再是昔日的辛酸泪、痛苦泪,而是饱尝快慰、甜蜜而又幸福的泪花。1986年已年逾6旬的喜彩苓,教授侯均辉演出《左维明巧蒜绣鞋案》,侯君辉获哈市最佳演员称号,喜彩苓荣获优秀教师奖。教侯演出的《唐伯虎点秋香》1990年获省青年戏曲演员表演比赛一等奖。《对鞋》1991年获全国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优秀表演奖。1988年冬喜彩苓又教授了黑龙江省评剧院青年演员王向阳《悲天曲》一剧中女主人公乌兰花的人物唱腔。当年只有18岁的王向阳,扮相俊美,嗓音甜脆,身材修长,聪颖好学,深得喜彩苓的喜爱。喜彩苓同爱人凡今航全力以赴地开发她的音域、音色,帮助她掌握用气、用字、唱情和刻画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特征,致使她能在1989年5月全国振兴评剧交流演出大会上得到了广大观众和同行的一致好评。现在,每当听起小向阳那清脆、舔润的歌声时,喜彩苓更是感到无限的欣慰。同时,也使她坚信,评剧事业的振兴,将寄托在他们青年一代身上。
现在已年逾古稀的喜彩苓,仍一如既往,痴情不改地钟爱自己的艺术事业。她象一只吐丝的春蚕,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人民。她象一支点燃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她象一个辛勤的园丁,在戏曲艺术园地里勤奋耕耘。她虽不能登台演出,但她的舞台形象,演唱风格仍活跃在黑龙江大地的评剧舞台上。如今,她仍在不遗余力地抓紧时间,全面系统地整理并总结自己毕生的表演艺术经验,将它留给历史,留给青年一代。在她的人生港湾里,爱人凡今航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评剧作曲家,女儿凡力星是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青年钢琴教师。他们都在事业上支持她,都在生活中理解她。这使她一直引为自豪和幸福。
喜彩苓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细腻、含蓄、深沉、凝重这一鲜明而独特的艺术个性。她的演唱特点是唱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淳朴敦厚,凝重深沉;以字带腔,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明白如话;中音丰满,低音浑厚,板头灵活,节奏鲜明;以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唱腔见长。她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姐妹艺术的营业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喜彩苓舞台艺术形象气质佳,扮相好。他的表演层次清楚,水袖、圆场功夫过硬。从舞台风格来看,她追求意境美和整体美,给观众以清新淡雅、秀丽深邃的享受。
喜彩苓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哈尔滨评剧院艺术顾问、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哈尔滨市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名誉理事、哈尔滨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