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追寻红军的脚步———评剧《金沙江畔》再现舞台

2014-7-3 13:36| 发布者: 玉霜| 查看: 3973| 评论: 0

摘要: “小酸枣,滴溜溜地圆,红通通地挂在悬崖边,吃在嘴里冒酸水,含在嘴里口不干。”台下几百名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唱起这今人熟悉而又岁月久远的唱段。唱罢剧场里掌声雷动,这是中国评剧院二团演出评剧《 ...

追寻红军的脚步———评剧《金沙江畔》再现舞台

“小酸枣,滴溜溜地圆,红通通地挂在悬崖边,吃在嘴里冒酸水,含在嘴里口不干。”台下几百名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唱起这今人熟悉而又岁月久远的唱段。唱罢剧场里掌声雷动,这是中国评剧院二团演出评剧《金沙江畔》时出现的一幕。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也为了满足众多戏迷的愿望,还为了留住《金沙江畔》这出红色经典剧目,剧院起用了一批青年演员进行了第三次复排演出。

  老戏迷还清楚地记得1959年《金沙江畔》演出时的盛况,小白玉霜新凤霞张德福、马泰、魏荣元五大头牌一齐上阵,席宝昆、赵连喜、喜彩春、李梓森、陈少舫等名角也登场演出,当时给新凤霞配戏的赵丽蓉已经小有名气,也在剧中跑了一个没有台词的龙套——藏民。强大的阵容,再加上脍炙人口的唱段,像白派的“小酸枣”、“恨白匪生阴谋兴风作浪”、“困难困难是困难”,新派的“格登太子”、“穿丛林”、“这几天”,马派的“高原风景极目望”、“红军的激流”、“红军不怕远征难”,魏派的“与珠玛打猎回”,张派的“见山路崎岖”、“叔父他血染荒山”、“仇贼说珠玛”等等,五大头牌都亮出了好听的唱腔,而且都流传了下来,很多评剧票友都能唱下来,这成了评剧现代戏首演成功并火爆的因由。当时各地剧团纷纷前来学习,不少业余评剧团也排演这出戏,很快就在戏迷中普及了《金沙江畔》,使其成为北方评剧四出现代剧目之首(另三出为《夺印》、《向阳商店》、《红色联络站》)。这些现代戏的火爆,又激发了剧团的创作热情,陆续又出现了《我看见了》、《会计姑娘》、《阮文追》等不少深受观众欢迎的剧目,使评剧艺术日趋完美。

  1977年,马泰、谷文月、张德福等恢复演出了《金沙江畔》,引得观众排大队买票,1000多个座位的广和剧场内座无虚席,连日爆满,气氛十分热烈。1996年,谷文月带青年演员齐建波、张秀云、马惠民、宋丽等,又将该剧搬上了舞台。其间,还尝试了对原剧的改版演出,加强了武打,删去了一些情节和唱腔,并由马泰、谷文月、齐建波等,把老一代首演的《金沙江畔》录制了录相带和光盘。可以说,自1977年之后的30年中,剧团、演员、戏迷时时情系《金沙江畔》。

  《金沙江畔》原是陈靖的一篇小说,描写了1936年红军北上抗日渡过金沙江进入藏民聚居地的情景。反动派假扮红军抢走土司女儿珠玛,挑拨藏民与红军的关系,红军因此遭误解,被断粮断水。但红军指战员遵守党的民族政策,不畏牺牲,戳穿了敌人阴谋,将珠玛送回家中,歼灭了白匪,继续北上。这样一出正面描写红军艰苦历程的戏,塑造了一批诩诩如生的形象:指挥若定、一身大气的政委谭文苏,大姐风范、循循善诱的金秀,英勇作战、不怕困难的老虎连连长金明,幽默风趣、知错就改的老班长,天真活泼、善良正义的珠玛,老奸巨滑的白军特派员,忠厚的仆人乌木等,无不使舞台生辉,更使红军的光荣传统和党的民族政策随着剧情和唱段深入到观众心中。

  此次参加复排的青年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0岁,他们未曾看到老艺术家的演出版本,为此剧院安排他们下军营体验生活,请老红军讲述光荣传统,使该剧的第四代演员先接受了一次长征的熏陶。该剧策划人——中国评剧院二团团长陈胜利曾主演过《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剧目,他说,“金”剧诞生在中国评剧院,目前,也只有我院能够演出此剧,这是一笔独有的艺术资源,从更大的范围看,也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资源。长征可以用多种艺术来表现,“金”剧的流传把长征精神唱到了千家万户,使红军的形象更加深入心中,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

  尽管郑岚、王婧、于海泉、张超群等青年演员在流派继承和塑造人物方面还有差距,但戏迷们还是毫不吝惜地把掌声留给了他们。一些戏迷说,听到了动人的唱腔,仿佛又到了金沙江畔。这是戏迷的心声,更是对长征胜利70周年的最好纪念。

  作者:刘杰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