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评剧早期名角李金顺

2016-5-27 04:40| 发布者: 玉霜| 查看: 2656| 评论: 0

摘要: 李金顺(1896——1953), 李金顺,评剧女演员,工旦。她是第一代评剧演员,“李派”创始人;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评剧早期名角李金顺

李金顺(1896——1953),
李金顺,评剧女演员,工旦。她是第一代评剧演员,“李派”创始人;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父为高腔演员。李金顺幼年曾习京韵大鼓、京剧、小调16岁拜孙凤鸣为师学唱落子。1920年到哈尔滨演出,因唱腔大鼓味过浓,观众把椅垫仍到台上。李金顺没有后退,投到倪俊声处学艺,并转艺多师,终于形成了吐字清晰,纯朴又充满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风格。
李金顺其貌不扬,肤黑又有点水蛇腰,一双小眼睛还近视.但凭高超的技艺,她领衔的元顺居社在几年里红遍关里关外.1928年,在哈尔滨主演了爱国反日的现代评剧《爱国娇》,引起极大的反响.连许多不看评戏的知识分子也赶来看戏.戏剧家洪深盛赞此戏"于正义感".

李金顺是评剧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她创立的李派对后辈影响甚大,刘翠霞,白玉霜 ,芙蓉花,花云舫,筱麻红,喜彩春,鲜灵霞,喜彩莲等均受其教益和影响.她留下的唱片有《杜十娘》、《移花接木》、《三节烈》、《珍珠衫》、《书囊记》等十余种唱段.

李金顺嗓音高低兼优、刚柔相济。一十年代末她首将F调提高为A调 ,音域能超两个八度。她的演唱在冀东语音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天津语音,并保留了某些说唱艺术特色。念白多采用半白半韵的方法。由于受津门曲艺的影响,其(慢板)起唱,一改早期头眼起唱、板上落腔的格式,变为顶板、头眼、中眼、末眼和闪板等多种起唱方式兼而有之。节奏变化也较为多样,如顶闪结合、赶板夺字以及唱中夹垛等 ,均有较多运用。又由于唱中衬词、衬字的大量运用,造成了句型结构的紧缩的扩展,从而使句幅产生不同的变化。在旋律上,她更大胆地吸收入卫梆子(二六板)音调的皮黄腔。她还在《三节烈》一剧的旦腔(二六板)仍保留了男旦时期(二六板)的某些特片,但旋律润腔却有了新意唱段中(见《三节烈》“心中有事火烧身“唱段曲谱)。李的唱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说唱艺术的韵味,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腔美韵浓、节奏多变,刚劲委婉、说唱结合的艺术风格。
此外,她的伴奏曾一度尝试加用越调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时采用起唱伴奏停、行腔伴奏弱,过门慢一快一慢,落板强而火等方法,使演唱同伴奏达到有机结合,这种方法沿用至今。李金顺一生为评剧女腔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是评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李金顺是与花莲舫同时出现的第一代名演员。在东北落子兴盛时期,独树一帜,自成“李派”一家。在哈尔滨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王少安赶船》、《杜十娘》、《移花接木》、《芙蓉花下死》、《不自由的婚姻》、《循环报》、《书囊记》、《夜审周子琴》、《花为媒》等。表演泼辣奔放,真挚流畅,戏路宽广,善刻画各种女性形象,如《王少安赶船》中的渔家女张翠娥的纯洁活泼,天真无瑕;《杜十娘》中杜十娘的贤淑善良,刚烈不屈;《珍珠衫》中王三巧失节后的悔恨交集;《黄爱玉上坟》中黄爱玉的风骚浪荡,心肠狠毒等,无不各具特色。李金顺从艺认真,对所演过的剧本,均用红笔划下各种记号,做到心中有数。到了台上,使自己的演唱按预先的设计,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李金顺貌不惊人,演起来却能使观众忘其外形而为其表演的魅力所折报。演唱善用清音起唱,由轻渐重,先出字后出音,不受板式的限制,讲究声音的控制,情绪的连贯,一气呵成。念白时,常有唐山的地方土语掺杂其间,使落子充满地方特色。李金顺身置社会大变动时期,痛恨社会对妇女的轻贱,极力拥护男女平等,主张上演反映妇女解放的剧目。1928年,在哈尔滨主演了爱国反日的时装戏《爱国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许多从不看落子的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纷纷观看李金顺的演出。为了演好《爱国娇》中的女留学生闵爱华的形象,亲自出钱在秋林公司服装店制做了3套学生服,并首先剪掉长发,带动了戏班里的女演员,都剪去了长发。著名戏剧家洪深在一篇文章中盛赞《爱国娇》“富于正义感”。李金顺声名,从此更加远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形势所迫,做了东北财阀张景南六子张冠英的姨太太。此后,他每日的演出定金为200块银洋,成为张冠英的摇钱树。其间,还参加多次义演,帮助梨园界伶人渡过难关。在李金顺的倡议下,哈尔滨的京、评两大班第一次联合演出了《井底沉冤》、《包公巧断白菜案》等戏。1933年告别舞台。1937年迁天津鱼港路别墅隐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应天津市文化局之邀,从事评剧教学工作。白玉霜、刘翠霞、喜彩春、喜彩莲等名优均得其嫡传而成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