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纪念评剧名家喜彩莲诞辰100周年-专栏:1、喜彩莲介绍

2016-7-4 05:55| 发布者: 玉霜| 查看: 3091| 评论: 0

摘要: 喜彩莲(1916.11.15—1997.2.7)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原名张菡香、张素云,山东掖县人,10岁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曾受李金顺的艺术熏陶,18岁闻名于时。30年代演出时装 ...


编者按

       今年是评剧大家喜彩莲诞辰100周年,做为评剧公众平台,发启对喜彩莲老师的纪念活动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戏迷票友的关注。中国评剧网和中国评剧艺术微信公众平台,将推出纪念专栏。

       喜彩莲1916年11月15日出生,卒于1997年2月7日。通过在网络上对喜彩莲老师的缅怀,能够让朋友们对喜派艺术有所了解,能让相关部门对喜派有所重视,能促成举办一次现实的纪念活动。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纪念评剧名家喜彩莲诞辰100周年

专栏:1、喜彩莲介绍

评剧名家喜彩莲


喜彩莲(1916.11.15—1997.2.7)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原名张菡香、张素云,山东掖县人,10岁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曾受李金顺的艺术熏陶,18岁闻名于时。30年代演出时装戏,如《爱国桥》、《可怜的秋香》《杨三姐告状》《宦海潮》等。同时她也移植京剧剧目,如欧阳予倩的《人面桃花》、《孔雀东南飞》及梅兰芳的《凤还巢》等。在上海她积极进行乐队的改革,增添了琵琶、三弦、二胡等,把大梆子改成南梆子,并在舞台上增设了灯光、布景。由于这些创新与改革,戏剧家欧阳予倩、田汉、洪深等曾著文称赞她是“时代艺人”。


  喜彩莲的演唱艺术有扎实的功底。以后她吸收了京剧、梆子、大鼓、皮影等艺术成分,增强了自己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评剧唱腔的品格。她的演唱新颖大方,华美抒情,稳中含俏,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她与音乐工作者合作,在演唱艺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她不但主工青衣、花旦,且在老旦、彩旦方面做出了贡献,她演出的《小借年》《桃花庵》《野火春风斗古城》《南海长城》《小女婿》《向阳商店》《马寡妇开店》《包公三勘蝴蝶梦》《家》《包公赔情》等获得了观众的称赞。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晚年从事教学工作,成绩卓著。

  由于家境贫寒,自幼随父到东北谋生,其时正值评剧在东北发祥时期,她从小喜爱评剧,11岁进复盛戏社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学艺,12岁进元顺剧社,艺术上受到了李金顺的影响。17岁挑班主演并改剧社为阳春社。30年代初,评剧在天津崛起,一代女伶纷纷出现在评剧舞台上。年轻的喜彩莲带着《杨乃武与小白菜》、《贫女泪》、《可怜的秋香》以及从京剧移植过来剧目《孟丽君》、《白蛇传》、《武则天》等剧目闯入天津。喜彩莲的表演妩媚多姿、烂漫天真、艳而不荡,不以低级趣味迎合观众,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熟悉评剧的天津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她在天津连续演出三个月,演出了名气,打出了影响,从此确立了喜彩莲评剧主演的地位。1937年5月,喜彩莲将京剧《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改成评剧在上海一炮打响。喜彩莲扮演卓文君,著名小生张润时扮演司马相如,在这出戏中,喜彩莲大胆革新采用古装仕女图中的装扮,使人物显得清秀俊逸。在“听琴”一场增加了布景,以明月、白云、翠竹等景物渲染气氛,取得了诗情画意的效果,首开了评剧舞台使用布景的先河。在这期间,喜彩莲首次引用并进一步改革了评剧的南梆子,这一改革适应了评剧粗犷的大口落子向细腻抒情风格的转变。喜彩莲还对评剧的伴奏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低胡、琵琶、月琴,并以南弦代替四股弦,从而丰富了评剧的伴奏,增加了乐队的表现能力,这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推动了评剧舞台艺术的发展。

喜彩莲嗓音高亢、明亮,表演细腻准确。她在艺术上严肃认真,在旧社会她能抛弃低级庸俗的东西,不去迎合一般观众中某些小市民的口味,这实在是她艺术品质的可贵之处。譬如她在演《玉堂春》一剧时,她主演《起解》、《会审》,其它则是一带而过。另外,喜彩莲在艺术上的创新是与她强烈的事业心分不开的。她不仅在演出剧目上大胆创新,在唱腔上她也勇于创新,勇于借鉴,她学习了京韵大鼓、河北梆子、京剧、影调等姊妹艺术,并把它们揉到自己唱腔中来。喜彩莲说:“我革新并没有革到评剧以外去,让观众还都承认我是评剧”,这的确是她革新成功之路。喜彩莲以她新的剧目,新的面貌和独具魅力的演唱风格形成了评剧的“喜派”,而著称于剧坛。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