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津蓟县“庄户剧团” 翻山送戏到家门

2014-7-3 10:10| 发布者: nanhao| 查看: 2308| 评论: 0

摘要: 4月19日,清晨5点。大部分人还在享受休息日充分的睡眠,而一支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庄户剧团”——天津评剧院三团,已经伴着晨曦、带着好戏,踏上了从天津蓟县奔赴北京密云的崎岖之旅。  记者问团长王秋明,为什 ...
4月19日,清晨5点。大部分人还在享受休息日充分的睡眠,而一支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庄户剧团”——天津评剧院三团,已经伴着晨曦、带着好戏,踏上了从天津蓟县奔赴北京密云的崎岖之旅。
  记者问团长王秋明,为什么这么早出发?他笑了一下,说:“密云的演出9:30开演,不早去赶不上趟儿啊!装台的同事昨个傍晚就启程了。”这样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地一路颠簸,对于常年走平原、进山区、到厂矿、下农村进行演出的天津评剧院三团,早已视之为“小菜一碟”。就是这一碟一碟的“小菜”,数十年下来,行程数万里,为农家乡亲们摆上了一桌桌丰盛的文化大餐,创下年均演出300多场的纪录。
  蓟县有949个自然村,其中有430个自然村地处山区。山里条件简陋,没有优越的大剧场,演员们就以天当幕,地当台,倾注心力,为乡亲们演出。前几年,团里新添了一辆大篷车,这“大家伙”是拉行李、道具的一把好手,到了演出场地,又能变化成一个小舞台,自从有了它,剧团下乡演出跑得更欢了。
  但是,在山路蜿蜒的蓟县,大篷车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在自然村黄乜子,方圆几平方公里沟沟岭岭,险得连自行车都进不去。车进不去,难道就不演了?剧团成员没有丝毫犹豫,把道具服装打成包裹,一步一步扛上黄乜子,把戏送到百姓家门口。河北省兴隆县孤山子镇大佐村地处深山,人口少、居住地又分散,有时台下还不如台上人多,但演员依然严肃认真、一字不落地演出。
  剧团外出下乡演出,往往一演就是一个多月甚至更长时间,家里的大事小情都鞭长莫及。时任天津评剧院三团书记的奎向阳,家里的几位亲人离去时他都没能在身边:父亲去世时,他在台上演,报丧的人就等在台下,把戏唱完了他才走;1981年冬,怀孕的妻子即将临盆,奎向阳正在天津演出,从家出来的时候他就跟妻子商量好了,孩子一降生,就发电报给他。这一天,他终于接到了家里发来的电报,两个小时后第二封电报又来了:“妻病危,速归”,但他仍然坚持演完那场戏才赶回遵化老家,当他风尘仆仆踏进家门,看到苍白冰冷的妻子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身边是刚刚来到这个世上、没活过一天、没来得及看上一眼的孩子……
  送戏下乡,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传播了先进文化,同时也激发了农民参与表演、自娱自乐的热情,涌现出许多业余文艺骨干队伍。
  剧团的演员们利用演出间隙,热情辅导他们,到如今,剧团共辅导农村业余文艺团队100多个,文艺“尖子”1000多人次,壮大了广大农村的文艺队伍,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娱乐方式更加健康。
  本报记者曾随天津评剧院三团的演出队伍到蓟县桑梓镇桑梓村。一位拄双拐的大爷,蹒跚半小时来到舞台前,倚在土堆旁等着开戏。他虽有些微喘,但仍笑得合不拢嘴:“十几年没看戏了,今天我一定得来!这可是真正剧团的演出啊!”每每听到这样的话,王秋明便激动地说:“再苦再累再难,我们也无怨无悔。”
  “庄户剧团”不仅给庄户人演戏,还演庄户人的戏。剧团创作的取材农村、反映现实生活的《咱们村的新鲜事》《非常妈妈》等,屡获全国性奖项。
  在剧团简朴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张张获奖证书,还有老乡们自发送来的一面面锦旗,它们仿佛在讲述着这个“庄户剧团”踩着山路送戏上门的一个个故事。王秋明激动地说,听着乡亲们像对待亲人一样唤着我们,看着乡亲们拍红的手掌,值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