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评剧诗意唱出一曲《母亲》赞歌

2015-7-12 00:46| 发布者: 玉霜| 查看: 2515| 评论: 0

摘要: 评剧诗意唱出一曲《母亲》赞歌一位普通的山村母亲在抗日战争中将自己的丈夫和四个孩子都送到前线,后来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中国评剧院根据发生在京郊密云真人真事创作的评剧《母亲》,自本周一在中国评剧大 ...


评剧诗意唱出一曲《母亲》赞歌

一位普通的山村母亲在抗日战争中将自己的丈夫和四个孩子都送到前线,后来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中国评剧院根据发生在京郊密云真人真事创作的评剧《母亲》,自本周一在中国评剧大剧院首演以来,一票难求。英雄母亲的形象既让观众忍不住泪湿衣襟,也让专家倍感惊艳。

观众说

看这个戏一定别忘带纸巾

“看这个戏一定别忘了带纸巾,否则可能会哭湿衣服。”看过评剧《母亲》的观众在网上善意地提醒后来者。在抗日神剧流行的今天,评剧《母亲》却将沉睡在历史资料中的英雄人物唤醒,以有血有肉的叙述打动观众,引领观众回到那不能遗忘的烽火岁月。

评剧《母亲》是一部既厚重又有深情的作品,“庄稼人本来平平安安度日月,哪承想宛平城内炮声响……”原本过着简单生活的普通中国人被抛进战火硝烟,“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千古密云,一下子变成了满洲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家园,又把土地的主人圈入“人圈”,吃着自己辛苦劳作得来的饭,还得先感谢日本天皇……导演张曼君用非常大气、凝重的处理手法,展现了这段屈辱的真实历史。

而剧中的母亲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激发观众的泪点,尤其是“认子”一场戏,可以说让观众直接泪崩。剧中,日军侵略者将她儿子和一位八路军战士绑在一起让母亲认子,认下儿子就必须牺牲八路军战士。一边是无法割舍的孩子,一边是曾经救过自己的战士,任何一种选择都痛彻心扉。在一番艰难的抉择后,母亲和儿子共同选择了保护八路军战士。饰演母亲的演员王平将母亲此时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连观众都能感受到她的心如刀绞。

“刚拿到剧本时翻看了一遍,我就已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感动得痛哭流涕了。”王平说,“认子”这场戏她是演一遍哭一遍,身边的群众演员、剧务也会跟着一起哭,“这个人物最宝贵之处就在于她非常真实,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的英雄。”

编剧说

“命题作文”写到欲罢不能

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故事虽然非常悲壮,但评剧却从充满喜庆氛围的娶亲开始,大脚的母亲如何说服丈夫接纳自己的剧情透着诙谐和欢乐,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到来前人们安定祥和的生活,也更能理解人们对于侵略者的仇恨。评剧《母亲》从一开场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没有空洞的说教和大道理,更多的是细腻的情感传递,让观众与剧中人感同身受。

随着剧情展开,编剧立足于普通人视角勾勒英雄母亲的意图也更为明显,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与不舍,一个普通中国人面对侵略者的悲伤与愤怒,都被一一展现在舞台上。编剧锦云曾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创作过《狗儿爷涅槃》等经典话剧作品,这一次他将自己的话剧创作经验带到了评剧舞台上。他说,自己刚进入北京人艺时,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就对他说过,“北京人艺的戏就是扎扎实实地写生活、写人物。”因此,在评剧《母亲》中,他也把塑造、刻画人物当作重点,正是想通过塑造一个普通山中妇女的形象,来再现那个年代中国人面对侵略者时所做出的选择。“我并非天生心豪放,白河边庄稼院里一女人。”英雄母亲这段诉说也表明,英雄母亲是被逼无奈做出的抉择,更突显出普通中国人对和平的向往。

锦云说,创作《母亲》原本是一个命题作文,但当他在密云看到邓玉芬的雕塑,了解到邓玉芬的事迹后,一下子就来了灵感,“可以说是这位母亲激起了我的共鸣,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河北白洋淀亲身经历过的抗日战争,拿起笔来就欲罢不能。”

专家说

脑子蹦出“评剧诗”这个词

“这真是一部震撼人心、考量人心的好戏!”《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说,自己看完《母亲》后激动得都有些失眠了。王晓鹰、龚和德、薛若琳、李春喜、谢柏梁等专家也都认为,《母亲》是一部难得的好戏。


将传统戏曲元素与非程式化的歌舞演故事方式嵌合在一起的舞台呈现,是导演张曼君近年来在自己作品中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在评剧《母亲》中也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它们之间碰撞出诗意的火花。中国文联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说,看完这个戏后,他脑子里蹦出了“评剧诗”这个词,“拿着鞋底、期盼中的母亲形象,舞台中心巨大旋转的岩石,从头到尾反复咏唱的‘盼儿归’歌谣,无声的欢庆场面,以及自由转换的舞台叙事时空,这些地方都有一种诗一样的东西在流淌。”

薛若琳则认为,这部作品的处理既有国画的留白之美,又有挥毫泼墨的洒脱,“在多数作品还在追求激烈的矛盾冲突、充分的故事情节的情况下,这部戏却突出人物、淡化冲突,从文本到舞台呈现都独树一帜、独辟蹊径。”

2015年07月10日来源:北京日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