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95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关汉卿 呼唤成兆才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36

帖子

43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3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07:4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找关汉卿 呼唤成兆才
魏明伦
记两首没有上市流行的歌词
(一)   
    我曾经向几位荣获戏剧“梅花奖”的青年试问点滴文艺知识,回答使我颇感悲哀。几朵“梅花”都只知关之琳,不知关汉卿;只知成方圆,不知成兆才。   此文开篇,先得向一些年轻朋友作一番ABC似的介绍。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大都(今北京市)人。早年曾作太医,一生未当官员。寄身梨园,浪迹青楼,嘻笑怒骂皆成戏文。写作《窦娥冤》、《救风尘》、《智斩鲁斋郎》等六十余种剧本。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矛头直指皇亲国戚、贪官污吏、衙内公子、地痞流氓。敢为受害平民百姓鸣冤雪恨,尤其是同情民间妇女的苦难遭遇,歌颂她们的斗争精神。早被元代野史《录鬼簿》列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1958年又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九十年代初,天津电视台筹拍电视系列片《寻找关汉卿》,特邀我撰写主题歌词。那时我手头正忙,推托不诸影视高深,岂敢班门弄斧。
  自谦婉辞之后不久,我为电视连续剧《淮阴侯韩信》所作主题歌词《十面埋伏》播出,反应极为强烈。引得天津电视台导演俞伟再下决心,不惜多次函电敦请曰:“《寻找关汉卿》主题歌词非君莫属。”
  盛情难却,使我想起田汉先生力作话剧《关汉卿》里一个动人的“约稿”情节。女伶朱帘秀鼓励关汉卿大胆写作杂剧《窦娥冤》,甘愿与剧作家风雨同舟:“你敢写,我就敢演!”关汉卿回答红粉知己:“你敢演,我就敢写!”
  催我动笔的俞导演,却是一位早生华发的老大哥。我拨通长途电话,慎重告诉他:“古称《史记》是无韵之《离骚》,我争取把歌词写成有韵之杂文。很可能是‘麻辣烫’啊!你会不会是叶公好龙呢?”
  俞伟慷慨陈词:“你敢写,我就敢用!”
  我拍案应诺:“好,你敢用,我就敢写!”
  于是,我挥笔蘸满激情,苦吟出歌词《寻找关汉卿》——
             忧患出杰作
      愤怒出诗人
      世上波澜涌笔底
      民间疾苦入戏文
      一曲窦娥冤
      千古关汉卿
      升官图上无踪影
      录鬼簿里占头名
      同少年朋友追星族
      可知这中华英才
      梨园巨星
       江山换年代
      美丑贯古今
      贪官污吏没绝种
      公子衙内又横行
       再斩鲁斋郎
      重演救风尘
      阳光之下有阴影
       盛世更需秉笔人
      向众里寻他千百度
      何处有前辈灵魂
      当代汉卿
                   
(二)
  无独有偶,去岁正当纪念成兆才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某地方电视台为此筹拍电视连续剧,也邀我撰写主题歌词。
  成兆才:近代杰出的戏曲作家,评剧的主要奠基人。原籍直隶滦州(今河北滦南县)。出身贫苦农家,曾为地主佣工。初以“东来顺”的艺名搭班,走乡串镇演唱“彩扮莲花落”;后带班子进城,逐渐创始评剧。创作改编剧本一百余种,培养大批优秀演员。其代表作《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反映人民心声,抨击邪恶权势,具有激进的民主思想和浓郁的乡土特色,被誉为“民间戏圣”。
  成兆才与关汉卿类型相似,题材略同。以我一支秃笔,刚作歌词吟罢“杂剧班头”,再用歌词形式重唱“民间戏圣”,这就犯难了。弄得好是姊妹篇,弄不好是一道汤。接不接这个活儿呢?我把犹豫心情摊给约稿人。
  此公是我神交已久,却未谋面的剧界同行。他受电视导演委托,约我加盟写词,遥隔千里打电话,特快专递寄剧本……迫切之意与天津俞伟导演催稿相仿。也是从《十面埋伏》谈起,也是以“非君莫属”定局。   又一次盛情难却。我只好潜心钻研剧本,领会“戏圣”精神。十集电视剧内容丰富,线索纵横。我理顺思路,调准视角,发觉贯串全剧的主线和主脑是民间戏圣与其代表作《杨三姐告状》的成因。成兆才逆境创业,苦海弄潮,岂止一颗敬业心,更有满腔正义感。他长期积累素材,一朝瓜熟蒂落,敢于将生活中轰动社会的命案新闻搬上评剧舞台,加以艺术再创造,为屈死亡魂喊冤,替告状民女壮胆。因此触犯盘根错节的邪恶势力网,迫使黑暗的统治当局下令禁演《杨三姐告状》。屡演屡禁,屡禁屡演。成兆才为《杨三姐告状》及整个评剧艺术牺牲了家庭幸福,付出了血泪代价,终使好戏流传至今,依然震撼人心。
  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呼唤成兆才,成兆才呼唤我,回音交响,灵感奔腾,快笔挥洒,细心锤炼,拨通长途电话,向约稿人口述歌词《民间戏圣》——
      莲花落 戏摇篮
      根子深深扎民间
      真话来自老百姓
      戏圣出在草台班
      老百姓 草台班
      好人一生不平安
      看戏娱乐唱戏苦
      禁戏横蛮写戏难
      唱戏苦 写戏难
      知难而上又开篇
      倾诉民间血和泪
      揭露官场骗与瞒
      哪怕是砸了笔砚
      摔了琴弦
       割了喉管
      断了舌尖
      禁不了好戏流传
      防民之口如防川
      禁不了好戏流传
      余音绕梁到今天
                   
(三)
  两首歌词分别交卷,两地编导都表示满意。这里不去赘述验收歌词时那些赞语和诺言,总之君子协定,我没设防。
  殊不料从此杳如黄鹤,信誓旦旦变为后果茫茫……
  最近从旁处获悉;电视系列剧《寻找关汉卿》经费告急,筹款无效,早已停拍散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那歌词当然伴随剧组搁浅了。
  经济制约文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俞伟老大哥有苦衷,我可以宽容,并替他痛惜前功尽弃。
  “关汉卿”夭折,“成兆才”怎么了!前日我主动电询约稿人,才知那部电视连续剧拍摄完毕,近期播出。但拙作歌词早在开拍之前就被剧组一笔勾销!还没到审查那一关,就自己吓自己,赶紧削去锋芒。但绝不怕词作者,无须打招呼,毙你没商量。
  区区小事一桩,我仍然可以宽容。设身处地替人家想一想,玩电视不是写杂文,娱乐圈子不是文学殿堂。在那种地方干活儿,依附性太强。哪个环节通不过,哪座衙门没点头,都得改弦易辙,低头绕道,委曲求全。只要能够荷蒙思准通过,道义和信诺靠边去吧。
  恕我直言,用上述那些招儿,尽可拍摄其他题材,若拍民间戏圣便成悖论!拍摄者自己的精神境界如何?与拍摄对象成兆才的铮铮风骨一比,岂不是相差太远,甚至背道而驰了么?
  造成这种反差现象的体制原因,已是根深蒂固,亟待勇者改革。正如拙词宣告:“盛世更需秉笔人”!
  两首词虽短,自信不是平庸之作,何必一定要靠电视传播,自行公诸于众吧。万恶的旧社会尚且禁不了好戏流传;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民主时代,难道还会限制两首小词发表么?!
                        1995年9月


(稿件来源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