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忆兰同志,我们怀念你

2015-8-27 13:53| 发布者: 玉霜| 查看: 2602| 评论: 0|原作者: 张玮

摘要: 中国评剧院于1958年从文化部下放到北京市后,为了集中优势人才增强剧院实力,把北京市评剧团并入中国评剧院,这次合并是北京评剧的一大喜事,合并后的中国评剧院原有的两个团不动,原北京评剧团成为本院三团。以李忆 ...

忆兰同志,我们怀念你

[转贴]

忆兰同志,我们怀念你

张玮  

        时间过的好快呀,一晃你已走了10年了。可你那明亮的歌声、秀美的身影还时时浮现在评剧舞台上,使喜爱你的观众仍然能够感受到你舞台艺术的风韵,你的学生刘慧欣演出你首演的著名神话剧《张羽煮海》中的美貌三公主、和你在“文革”后主演的《祥林嫂》中的祥林嫂,都处处体现出你的艺术风采。这两出李派风格的代表剧目已成为当前经常上演的佳作,它们在2001仲夏赴祖国宝岛台湾演出时,还受到了台湾观众的欢迎,这是你最大的欣慰吧。你教出的学生已为评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贡献与你有割不断的历史啊。还有令你欣喜的事,就是你的学生刘慧欣是个不拘泥于行当,敢于突破行当,能够创造各种角色的好演员。她主攻青衣、闺门旦,但在评剧现代戏《山花》中,却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妈妈七姑。该剧中凶残的敌人把她的儿子杀害并割下了他的头颅,为了还回儿子一个完整的尸首,七姑一针一线的缝着。她流着泪,不,她在流着血,她用评剧的〖反调〗抒发了这位母亲心底的哀痛。这是一个爱儿子、爱人民、意志坚定的革命老妈妈。当我们在舞台上看到这一艺术形象时,不由得想起了你在《南方烈火》中扮演的三斧妈妈。她是越南一位爱国的老妈妈,对美帝国主义充满了愤恨。你的演唱也曾强烈地震撼了观众,为了塑造人物,你是敢与突破行当的。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要不断上演,要在不断的艺术探索和实际中,创造出好戏来,特别是剧种、剧院的各个声腔流派要继承和发展,要让观众熟悉和了解我们剧种和剧院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剧种和剧院几代人辛勤创作的成果要永远继承和保持下去。你勇于扮演各种角色,勇于接受现代戏的挑战。你演过《南海长城》中的少妇阿螺,也扮演过《爱甩辫子的姑娘》中的吴玲、《苦菜花》中的老妈妈冯大娘。你善于扮演各种角色的艺术优长,你的学生也继承了下来,这是非常可贵的。一个演员决不能抱着行当不放,而应以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为快事才对。
        中国评剧院于1958年从文化部下放到北京市后,为了集中优势人才增强剧院实力,把北京市评剧团并入中国评剧院,这次合并是北京评剧的一大喜事,合并后的中国评剧院原有的两个团不动,原北京评剧团成为本院三团。以李忆兰、花月仙为主演的三团,具有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进入剧院后马上着手面向市场的演出剧目。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前夕,一、二团联合排演献礼剧目《金沙江畔》,另一新编历史故事戏《无双传》的排演任务,就落在了三团的肩上。剧院为三团配备了完整的演出阵容,由李忆兰扮演无双、袁凤霞扮演王仙客、李德明扮演皇帝、王度芳扮演太监、花月仙扮演皇娘。在这出传奇故事戏中,演员们各自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戏非常好看。三团不但参加了国庆10周年的献礼,而且还到宁夏等地巡演了一个半月之久,大受观众的欢迎。《苦菜花》是本院三个团各自同时排演的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三个团的演出各有特色。其中三团的戏更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杏梅就义一场,当杏梅臂带红袖章被敌人枪杀倒地时,枪声中闪现出满台臂戴红袖章的少女,继往开来的革命意志象满山的烈火一样燃烧开来。冯大娘就在这烈火中炼就了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冯大娘是李忆兰成功地塑造的一位革命老妈妈。三个团演出的《苦菜花》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三团演出的这个戏更是别具风味。后来中国评剧院为了精减机构、调整了演员阵容,把一、三团合并为一团,花月仙等演员调到二团。三团没有了,但一、二团演员阵容更强了。
        1962年,一团加工重排了《花为媒》,院领导决定由李忆兰扮演李月娥。忆兰认为,能和新凤霞张德福、赵丽蓉、赵连喜等诸多名演员合作,是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同时对他也是一次挑战。忆兰是京剧演员出身,是一个有实践经验的演员,具有戏曲的基本功底,能熟练地运用京剧的表演方法。她本人是个偏于理性的演员,惯用的创作方法是注重分析剧中的人物,清清楚楚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然后仔细地安排人物的唱、念、做、舞,把这些细节固定下来,再投入排练,演出时则是一种“范本”的再现。所以忆兰在舞台上不会有更多感情火花的出现,也不会有即兴的表演和交流,因此在舞台上和演员以及和台下的观众产生的多半是一种间离效果。忆兰是个很注重戏曲形式美的演员,她能给观众带来技艺与节奏的欣赏空间。当然,说起表演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和绝对的真理,只要最终能创造出一个动人的形象,有感人的魅力、鲜活的性格以及完美的音韵是最为理想的。可是,一个创作集体,特别是同台合作的演员能达到默契,除了长期的磨合外,表演方法的不同也需要有个相融的过程。忆兰和一团的主要演员的合作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这对她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评剧演员是近代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与农民、市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深切地感受了农民与市民的苦与乐,并在其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从1953年以来,剧院系统的学习了斯氏的表演体系,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人物,演员们已经熟悉了对角色从体验达到表现的一套方法。他们全身心的去理解角色,给角色以极大的爱心并选择与人物贴切的戏曲技巧,即唱、念、做、舞的表现手段来完成人物的塑造,这就是演员们所说的“用心演戏”。
        忆兰与他们在《花为媒》的第一次合作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以相互的尊重与理解克服了表演方法上的差异,解决了在台上不能相互交流的问题,演出获得了成功。
        不久,《花为媒》被电影厂选中,拍成电影艺术片,这个戏是双生双旦、老生老旦、丑与彩旦同台演出的轻喜剧风格的群戏。院领导重新审视了剧本,提出给李月娥这个人物加戏,并请出学员班的老先生张润石帮助解决李月娥在“洞房”与张五可对唱一场戏的唱词与表演。老先生查阅了成兆才的原本,回忆了老戏的演法,写出了几十句俏皮有趣的唱词,十分准确的表现了李月娥“洞房”一场的心境。由于得到了老先生的亲自指教,李忆兰在评剧的演唱方面,尤其是对说唱板式“楼上楼”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她和全团同志们努力合作,使《花为媒》戏曲艺术片成为了一部完美的艺术珍品。新凤霞、李忆兰、张德福、赵丽蓉几位演员,由此而声播海内外。
        忆兰从60年代到80年代和著名的评剧小生张德福合作最多,如60年代在《南海长城》中,他们扮演的阿螺和区英才是一对恩爱的夫妻,70年代在《樱花恋》中,是一对中日恋人,80年代在《乔迁之喜》中,是一对老战友。这些戏全是以爱情、友情为主的,张德福以极大的热情激发了忆兰对人物的情感。她曾对我们说,德福在舞台上的表演带动了我,我要到生活中去体验各种人的内心世界。在《喜神》一戏的创作中,李忆兰和剧本作者、导演共同去农村体验生活,和原型人物一起处理调解村中的各项纠纷,终于在戏中创造出一个淳朴精明的农村大管家、人称喜神的治保主任魏素珍的艺术形象。一段“珍珠泉”唱的深情优美,使一对仇家化干戈为玉帛,化苦酒为琼浆。这出戏在北京的新剧目汇演中得了奖,李忆兰获得了优秀表演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984年《高山下的花环》中她成功的塑造了吴爽的艺术形象。吴爽是一位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考验的老战士,入城以后她变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开始的阶段,她蜕变成为一个自私的市侩。为了怕儿子牺牲,竟然把走后门的电话打到了前沿阵地上,在遭到雷军长严厉的批评和劝告并在儿子觉醒毅然奔赴战场后,她也幡然悔悟。这个角色创作的非常贴切,表演的也很适度,真实的再现了一些老干部在新的战争面前的心理状态。她荣获了全国戏曲汇演的优秀配角奖。
        李忆兰是一个清醒的演员,她知道自己在一个创作集体中的位置,为了追求自己所塑造形象的真善美与舞台整体的和谐,她心贴心地与他人合作,尽一切努力超越自己,让自己融入到创作集体中,从而获得新的进步。忆兰这几十年真是踏踏实实的这样做的,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忆兰同志,我们永远怀念你!你对评剧的贡献已载入了评剧的史册,你塑造的艺术形象永远活在观众的心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国评剧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3931号-1